导论:均衡,无处不在 1
第一章 公民主体性概述 17
第一节 公民主体性及其相关概念 17
一 博弈论与法治均衡 17
二 宪政 33
三 公民社会 37
四 权利机制 41
五 公民主体性 47
第二节 公民主体性的多重解读 63
一 自由主义的解读 63
二 社群主义的解读 66
三 主体间性的解读 69
四 马克思主义的解读 73
第三节 公民主体性的制度模式分析 77
一 自治模式 78
二 责任模式 80
三 规范模式 83
四 阶级模式 85
第二章 我国公民主体性发展的话语困境 90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与公民主体性 90
一 解构主体——后现代主义对公民主体性的批判 90
二 时空错位——后现代主义与我国公民的主体性 94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公民主体性 97
一 传统文化与公民主体性的一般关系 97
二 我国儒家文化传统与公民主体性 100
第三节 话语“瓶颈”——亟待突破的公民主体性 103
一 理性——公民主体性自我确证的基石 103
二 宽容妥协——公民主体性共存的必然 107
三 精英寡头化与社会民粹化——公民主体性二维消解 117
第三章 公民主体性与我国公共领域的发展 124
第一节 公民主体性发展的社会条件 124
一 经济条件 124
二 思想条件 125
三 政治条件 125
第二节 公民主体性与公共领域 126
一 公民主体性与市场领域 127
二 公民主体性与政治领域 132
三 公民主体性与公共舆论 135
四 公民主体性与社会组织 140
五 公民主体性与社会运动 143
第三节 强势公权力下的公民主体性 146
一 供给不足的权利 147
二 “系统权力——原子权利”模式的失衡 149
第四章 中国语境下的公民主体性发展路径 152
第一节“公权力”型塑公民主体性的动力 152
一 合法性论述发展的需求 152
二 权力矛盾运动逻辑的推动 158
第二节 公民教育——公民主体性的社会再造 161
一 学校教育——公民主体性话语型塑 161
二 公域实践——公民主体性社会型塑 169
第三节 主体公民——法治国家的根基与归宿 175
一 公民主体性与社会自主性 175
二 自主社会与国家 177
第五章 儒家文化均衡与法治现代化模式演化 179
第一节 儒家文化演化与儒家“活法” 179
一 儒家“活法”的界定 179
二 儒家“活法”的基本均衡 184
三 儒家“活法”均衡的属性 189
第二节 儒家“活法”与中国社会团结模式 192
一 涂尔干的启发与局限 192
二 儒家“活法”与中国社会团结的模式 195
第三节 儒家“活法”与儒式公民社会 197
一 公民社会的两种文化与团结模式 197
二 国家法与“活法”共构儒式公民社会 201
三 公民主体性与儒家文化的和解? 205
四 儒家“活法”与中国法治模式 207
致谢 212
后记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