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社会性及其研究缘起 1
一 社会性与社会化 1
二 社会性研究的起源 2
第二节 社会性的意义 3
一 理论意义 3
二 实践意义 3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研究层次 4
一 研究问题的来源 4
二 研究的层次 5
第四节 研究设计 6
一 横断研究 7
二 纵向追踪研究 7
三 聚合式交叉设计 8
第五节 收集资料的方法 8
一 自然观察 9
二 个案 12
三 访谈 12
四 测量 14
五 实验 14
第六节 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 16
一 实证研究的性质与不足 16
二 研究方法的多元取向 18
第二章 指导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 25
第一节 儿童社会化的经典理论 26
一 心理分析理论 26
二 社会学习理论 29
三 认知发展理论 32
第二节 儿童社会化的新理论 33
一 习性学:现代进化论 33
二 行为遗传学:个体差异的生物学基础 34
三 生态系统观:现代环境论 39
四 现代认知观: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44
第三章 气质 47
第一节 气质概述 47
一 托马斯和切斯的研究 47
二 凯根的研究 48
三 对气质概念的不同理解 49
四 气质的稳定与变化 51
五 气质的测量 51
六 气质对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52
第二节 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53
一 气质与同伴关系 53
二 气质与社交能力、亲社会行为 56
三 气质与社会适应不良 59
四 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小结 62
第三节 气质的培养 63
一 气质的可改变性 64
二 气质干预的理论分析与研究 64
三 应对气质的策略 65
第四章 情绪与依恋 73
第一节 情绪的意义及其发展 73
一 情绪的意义 73
二 婴儿早期情绪的发生与分化 75
第二节 母子依恋 78
一 依恋概述 78
二 依恋的产生 78
三 依恋的测量方法 80
四 依恋类型 82
五 依恋的影响因素 85
六 早期依恋对后期发展的影响 88
第三节 父子依恋 90
一 父子依恋测量 90
二 父亲作为依恋对象 91
三 父亲教养与父子依恋 93
四 父子依恋形成的背景 95
五 父子依恋的作用 97
第四节 儿童情绪的发展与培养 99
一 儿童情绪的发展 99
二 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 104
第五章 社会行为 112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 112
一 亲社会行为及相关概念 112
二 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112
三 亲社会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118
四 亲社会行为产生的机制 119
五 道德认知理论 125
第二节 攻击行为 135
一 攻击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135
二 攻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136
三 攻击行为的稳定性 137
四 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38
第三节 社会退缩行为 142
一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起源 142
二 社会退缩行为的种类 143
三 社会退缩行为的测量 144
四 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 146
五 社会退缩行为的性别差异 152
六 社会退缩行为对后期发展的影响 153
第四节 合作与竞争 154
一 合作与竞争的定义 155
二 合作与竞争的研究方法 156
三 合作与竞争的起源及其发展 157
四 合作与竞争的性别差异 159
五 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 160
六 合作与竞争的结果 161
七 未来的研究方向 166
第五节 儿童社会行为的培养 167
一 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167
二 社会退缩行为 168
第六章 人际关系 185
第一节 亲子关系 185
一 亲子关系的定义及特征 185
二 亲子关系的维度 188
三 双向共建的亲子关系 188
四 亲子关系的社会背景:邻居、社会、种族和文化 193
第二节 同伴关系 194
一 社会测量 195
二 同伴接纳和拒绝的影响因素 201
三 社会地位与后期发展 202
四 小结 203
第三节 同胞关系 204
一 同胞关系的性质 204
二 父母教养与同胞关系 206
三 同胞关系与家庭中其他人际关系的关联 206
四 同胞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07
五 家庭对同胞的影响 211
第七章 自我与他人 218
第一节 自我 218
一 自我认识 219
二 自我评价 221
三 自我体验 222
四 自我控制 223
第二节 关注他人 244
一 儿童对心理的理解 244
二 当下认知研究的取向 249
三 错误信念只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52
四 社会互动与社会认知发展 255
第三节 性别行为差异与性别角色 257
一 年龄特征 258
二 理论解释 260
第四节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267
一 日常生活中对儿童提出要求 268
二 形成固定的规则 268
三 要求与规则的适度 268
四 帮助、引导、监督儿童完成要求与遵守规则 269
五 行为要求与行为规则的基本原则 270
第八章 游戏 282
第一节 假装游戏 282
一 什么是假装游戏 282
二 假装游戏的心理背景 283
三 假装游戏与性别 288
四 假装游戏与社会阶层、文化背景 292
五 小结 296
第二节 嬉闹游戏 296
一 什么是嬉闹游戏 297
二 嬉闹游戏的发展 297
三 嬉闹游戏的作用 299
四 研究展望 303
五 小结 308
第九章 社会化经验及其结果 318
第一节 发展的可逆性 318
一 婴儿期的精神创伤与发展的关键期 318
二 对强烈情感创伤的研究 320
三 长期的消极生活经验 321
第二节 发展的多种结果 326
一 发展的脆弱性与适应性 326
二 发展的路径 329
第三节 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334
一 对发展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理解 334
二 精神病理学的预测研究 335
三 发展机制 338
后记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