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规则之外 1
1.1传统方法 2
结构 2
前提 3
冲突的作用 4
人物 4
对白 5
氛围 5
动作线 6
上进式动作 6
潜文本 7
意外 7
逆转 7
转折点 7
1.2超越结构 7
1.3人物替换 9
1.4对白替换 10
1.5氛围替换 11
1.6前景故事及背景故事替换 12
1.7上进式动作替换 13
1.8发展叙事策略 14
1.9结论 15
第二章 结构 17
2.1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 19
人物的变化 22
中心人物 22
内在冲突和外在冲突的关联 23
第一幕的特征 24
第二幕的特征 25
第三幕的特征 26
2.2写作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27
三幕式架构 27
建立及焦点 28
人物与动作合一 28
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关系 29
方向性 29
2.3结论 30
第三章对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的批评 31
3.1故事重于肌理 32
3.2基调的一致 33
3.3决策空间 34
3.4了解动机 34
3.5角色心理二元论 35
3.6历史只是背景 36
3.7动机比事件重要 37
3.8隐没的叙述者 38
3.9结论 39
第四章 反传统结构 41
4.1明显的结构 42
反讽型三幕剧式结构 42
夸张的反讽型三幕剧式结构 44
创作者就是反面角色 45
4.2纪录片式的随机 45
抽离型三幕剧式结构 46
反讽型两幕剧式结构 47
一幕剧式结构 48
4.3混合形式 49
4.4结论 50
第五章 跟着类型走 53
5.1类型与观众 53
5.2类型电影 55
西部片 55
强盗片 56
黑色电影 58
神经喜剧 59
情节剧 60
情境喜剧 61
恐怖片 62
科幻片 63
战争片 64
惊险片 65
史诗片 66
体育片 68
传记片 69
讽刺剧 70
5.3结论 70
第六章 反类型而行 71
6.1改变母题 72
西部片 72
强盗片 74
黑色电影 76
战争片 78
6.2混合类型 78
相反类型混合的个案研究:《月落大地》 79
相似类型混合的个案研究:《银翼杀手》 79
神经喜剧混合黑色电影的个案研究:《散弹露露》 81
讽刺剧混合惊险片的个案研究:《抚养亚利桑纳》 82
改变母题与混合类型的个案研究:《罪与错》 83
6.3结论 86
第七章 重新设定主动和被动角色的差异 87
7.1约定俗成的角色观念 88
主动的角色 88
活力充沛的角色 88
有企图的角色 89
7.2现实生活与戏剧生活 89
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89
电影化的人物 90
戏剧化的人物 90
7.3人生如戏 90
叙事推力 91
叙事动力 92
7.4被动人物的问题 92
被动主角的个案研究:《性·谎言·录像带》 93
主角作为催化剂的个案研究:《谁能让雨停住》 94
主角作为旁观者的个案研究:《真正朋友》 94
主角作为局外人的个案研究:《四个朋友》 95
主角作为媒介的个案研究:《梦幻球场》 96
瓜分主角的个案研究:《现代灰姑娘》 97
反面角色弥补主角的个案研究:《小狐狸》 97
7.5结论 98
第八章 延伸角色认同的限制 99
8.1同情、感同身受和反感 99
8.2认同与偷窥主义 101
8.3自我表白 102
8.4英雄主义 104
8.5魅力 105
8.6悲剧性的缺点 106
魅力和悲剧性缺点的个案研究:《愤怒的公牛》 107
自我表白与英雄主义的个案研究:《满洲候选人》 108
认同与偷窥主义的个案研究:《蓝丝绒》 109
8.7结论 110
第九章 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 111
9.1经典案例 111
戏剧民主化的个案研究:《陌生人之恋》 113
多个主要角色的个案研究:《现代灰姑娘》 114
平衡关系的个案研究:《谁能让雨停住》 115
主角作为旁观者的个案研究:《全金属外壳》 116
内在主要角色与外在次要角色的个案研究:《德州巴黎》 117
角色对调的个案研究:《散弹露露》 118
9.2结论 119
第十章 潜文本、动作及角色 121
10.1前景与背景 121
10.2前景与背景之间的平衡 125
以前景故事为主的个案研究:《父女情》 126
加强背景故事的个案研究:《铁案风云》 127
背景故事的个案研究:《月色撩人》 129
10.3“特殊时刻”及潜文本 130
“特殊时刻”的个案研究:《我美丽的洗衣店》 131
10.4结论 132
第十一章 剧本的文字及其指涉 133
11.1一个镜头与一场戏 133
11.2分镜头剧本与剧本 134
11.3剧本形式的基本认识 139
11.4连续的几场戏及转场 142
11.5语言 143
11.6是谁在看? 146
11.7戏剧化的动作 147
11.8另类的剧本形式 152
11.9结论 153
第十二章 角色、历史和政治 155
12.1经典案例 156
形式研究:《助选员》与《候选人》 156
12.2补白、节奏与个人化 158
12.3保持叙事距离以达历史的客观性 171
12.4结论 177
第十三章 基调:无法避免的“反讽” 179
13.1人物 180
13.2对白 180
13.3氛围 181
13.4叙事结构 182
13.5反讽的笔触 183
13.6反讽的人物 184
13.7反讽与对白 187
13.8反讽与氛围 193
13.9反讽与类型 194
13.10三幕剧式结构 195
13.11讽刺剧 196
13.12结论 197
第十四章 戏剧的声音和叙述的声音 199
14.1声音与结构 202
14.2结论 206
第十五章 叙述声音的写作 207
15.1剧本的开始 207
主流剧本的铺陈 207
另类剧本的铺陈 209
冲突的位置 210
15.2发展 211
焦点的集中和建立 211
意义与动作 212
15.3收尾 213
我们如何知道电影已经结束了? 213
冲突的移位 214
15.4结论 216
第十六章 修改 217
16.1接受建议 219
16.2练习 220
卷入其中:拟写潜文本 220
保持距离:改变视点人物 221
保持更远的距离:写场“不老实的”戏 221
简化铺陈戏:把剧本中前面的场景根据后面的场景重写 221
重整:改变故事架构 222
视觉化:不靠对白写剧本 222
让戏有呼吸的空间:以相反的结局改写 222
破解诅咒:写明显的理由,而不要解释 223
放宽心胸:要求一群人帮你改写 223
16.3结论 223
第十七章 个人式写作 225
17.1你的故事 226
17.2你的结构 227
17.3你的人物 229
真实的戏剧和虚构的生命 230
困境的任务 230
角色的魅力 231
卓尔不群的传统 231
17.4人物vs.剧情 232
17.5人物的种类 232
边缘人物 232
疯狂人物 233
受害者 233
英雄人物 234
17.6对待人物的态度 234
17.7如何把剧本个人化 235
17.8编剧和其他艺术形式 235
17.9编剧和电影市场 236
出版后记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