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哲学 1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起源 3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特质 5
修身 5
理解自我:关系与情境 7
和谐 8
变易 10
《易经》哲学 10
哲学运思 14
延伸阅读建议 16
第二章 孔子与儒家的仁和礼 17
第一节 《论语》 18
第二节 仁 20
仁与爱 21
仁与儒家金律 22
仁与人际关系的培育 23
仁与伦理智慧 23
第三节 礼 24
第四节 仁与礼 26
仁为本 27
礼为本 29
仁礼相待 30
第五节 当代哲学论争中的仁与礼 30
延伸阅读建议 33
第三章 儒家的人文化育论:孟子与荀子 35
第一节 孟子:人性之扩充 37
第二节 荀子:对行为的调控 41
礼与法 43
正名 45
第三节 天道与人道 47
第四节 个人修身与社会平治 50
第五节 性格发展与技艺培养 51
延伸阅读建议 54
第四章 早期墨家哲学 55
第一节 墨子十论 58
第二节 集体之善的最大化 59
第三节 法 65
延伸阅读建议 72
第五章 早期道家哲学:《道德经》的形而上学 73
第一节 道家哲学的起源和早期道家文献 75
第二节 道之为实在:探寻新的实在 77
第三节 对反:相反相成 85
第四节 德与个人的整体性 88
延伸阅读建议 94
第六章 早期道家哲学:道,语言与社会 95
第一节 道,语言和社会教化 97
第二节 无为 100
无为与为政 103
无为与为学 106
第三节 自然与无为的伦理学 109
延伸阅读建议 113
第七章 名家与后期墨家 115
第一节 名家的论辩 118
惠施 119
公孙龙 123
第二节 后期墨家 129
辩 131
言,名与命题 134
科学论述 137
实践兼爱:效益主义道德 140
第三节 中国早期的语言哲学 142
延伸阅读建议 145
第八章 庄子哲学 147
第一节 《齐物论》中的认识论问题 151
第二节 对庄子怀疑论的诸种诠释 159
第三节 技艺的培养 164
第四节 《庄子》哲学的意蕴 174
延伸阅读建议 177
第九章 法家哲学 179
第一节 三个基本主题:法、术、势 182
法:准则与刑法 182
术:管理臣下的技艺 186
势:权力 190
集大成者韩非 192
第二节 法家哲学中的论争 195
人性 195
民:普通民众的角色 196
善人与善法 198
臣:官吏体制 201
隐密,权力与知识控制 202
治国与人文发展 204
延伸阅读建议 206
第十章 《易经》及其在中国哲学中的位置 207
第一节 《易经》的经与传 209
第二节 汉代的综合与关联思维 211
第三节 关联思维:《易经》的精神 220
观察的首要地位 221
整体及周遍的视角 222
辩证互补的二元论 223
关联思维与感应 225
对卦义和其对应关系的诠释进路 228
恒变与常动 232
《易经》之为行动指引 236
第四节 《易经》的影响 238
延伸阅读建议 239
第十一章 中国佛教 241
第一节 佛教思想要义 243
第二节 佛教传入中国 249
第三节 公元5、6世纪的中国佛教 255
三论宗 256
唯识宗 257
天台宗 258
华严宗 260
禅宗 263
第四节 中国佛教 269
延伸阅读建议 270
后记 271
征引文献 275
译者感言 291
出版后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