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创造学的诞生 1
一 创造学的诞生 1
二 创造学的涵义 3
第二节 国外创造学研究简介 5
一 美国 5
二 日本 8
三 前苏联 11
四 其他国家 13
第三节 我国创造学研究简介 14
一 创造学群的诞生和发展 15
二 高等学校中的创造学研究 17
三 厂矿企业中的创造学推广 19
第四节 迎接时代的挑战 21
思考题 23
第二章 创造学概述 25
第一节 创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5
一 创造学的研究内容 26
二 创造学的研究方法 28
第二节 创造学的性质和分支学科 31
一 创造学的横断性 31
二 创造学的分支学科 32
第三节 创造学发展简史 36
一 萌芽阶段(18世纪及其以前) 36
二 近代阶段(19世纪~20世纪30年代) 37
三 现代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来) 38
思考题 40
第三章 创造力及其开发 41
第一节 创造力的基本概念 41
一 创造力的涵义 41
二 创造力和创造能力 43
三 创造能力的分类 45
四 创造力的普遍性和可开发性 47
第二节 创造力开发的原理和方法 50
一 创造力开发的原理 51
二 创造力开发的方法 55
第三节 创造力开发的因素 57
一 知识因素 57
二 能力因素 63
三 素质因素 73
四 环境因素 90
思考题 99
第四章 创造性思维 100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概述 100
一 关于思维的基本概念 100
二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03
三 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106
四 逻辑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 110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112
一 直观思维形式 112
二 联想思维形式 114
三 幻想思维形式 116
四 灵感思维形式 119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方向和结果 126
一 创造性思维的方向 126
二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132
第四节 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励 136
一 创造性思考的意义 136
二 创造性思考的方法 137
三 创造性思维的激励 143
第五节 创造性思维的机理分析 147
一 基本思维过程单位和思维旋回 148
二 创造性思维机理分析 150
思考题 151
第五章 创造工程 152
第一节 创造工程概述 152
一 创造工程的概念 152
二 创造工程的意义 153
三 创造原理、创造技法及其相互关系 154
第二节 创造的原理 156
一 聚合原理 156
二 还原原理 161
三 逆反原理 163
四 变性原理 167
五 移植原理 168
六 迂回原理 169
七 完满原理 170
八 群体原理 174
第三节 创造发明的技法 175
一 智力激励法 176
二 设问法 180
三 联想组合法 184
四 类比法 188
五 列举法 189
六 形态分析法 195
七 系统提问法 198
第四节 利用专利进行创造发明 200
一 专利(权)的概念 201
二 专利文献 204
三 利用专利进行创造发明 205
第五节 创造发明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8
一 综合考虑 208
二 用者评价 209
三 相对最优 211
四 机理简单 211
五 相关共存 212
思考题 213
第六章 创造教育及其实施 214
第一节 创造教育概述 214
一 创造教育的涵义 214
二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216
三 创造教育的意义 221
第二节 我国创造教育的发展 223
一 早期阶段 223
二 近期阶段 225
三 现代阶段 227
第三节 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条件 228
一 富有创造性的教师 228
二 富有创造性的管理者 230
三 富有创造性的教材 230
第四节 创造教育的实施 231
一 创造教育的实施途径 232
二 创造教育的实施内容 233
三 创造教育的实施阶段 234
思考题 237
第七章 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 238
第一节 创造性人才概述 238
一 创造与创造性人才 238
二 创造性人才的创造性素质 239
三 创造性人才的作用 242
第二节 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 243
一 知识层次与创造性人才培养 243
二 自信心的培养 247
三 兴趣的培养 249
四 勇敢素质的培养 253
五 意志品质的培养 254
六 怀疑精神的培养 254
思考题 255
附录1 创造性思维训练导引 256
附录2 创造性素质的自我测试 264
参考文献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