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涂纪亮] 1
导言 维特根斯坦是谁 1
上篇 思想的守望者 19
1 背景:传奇的一生 21
1.1 家族谱系 21
1.2 孩提时代 25
1.3 入世伊始 39
1.4 剑桥学子 43
1.5 小学教师 55
1.6 思想转折 63
1.7 教授生涯 71
1.8 晚年隐居 75
1.9 最后遗言 80
2 个性:言行如一 85
2.1 言行如一 85
2.2 文如其人 87
2.3 独特个性 92
2.4 曲高和寡 96
2.5 逝者如斯 99
3 思想:逻辑与语言 105
3.1 逻辑原子主义 105
3.2 图像论 112
3.3 真值函项理论 117
3.4 基本实在论 128
3.5 本体论痕迹 138
4.1 不可说之物 145
4 神秘:保持沉默 145
4.2 唯我论 152
4.3 形而上学 158
中篇 哲学的探路者 165
5 反省:一种自我批判 167
5.1 关于转折时期 167
5.2 自我批判 170
5.3 两种哲学观的对照 178
5.4 意义与证实 191
6 探索:哲学是什么 198
6.1 作为语法研究的“哲学” 198
6.2 哲学的方法与目的 204
6.3 意义与规则 211
6.4 语言与游戏 221
7 语法:语言是什么 228
7.1 语词及其意义 228
7.2 命题及其意义 237
7.3 解释、思想与实在 243
7.4 逻辑的推理与数学的基础 258
8 逻辑:数学的基础 274
8.1 数学演算与逻辑推理 274
8.2 证明的作用 283
8.3 公理的自明 294
8.4 遵守规则 300
下篇 语言的游戏者 307
9.1 游戏与语言 309
9 游戏者言:要看不要想 309
9.2 游戏与规则 318
9.3 规则与活动 327
10 私人语言:感觉与理解 330
10.1 何谓私人语言 330
10.2 何谓私人感觉 338
10.3 何谓理解 344
11.1 语言的确定性 352
11 语言游戏:生活形式与实践 352
11.2 生活形式与世界图式 358
11.3 语言游戏、生活形式与实践 366
12 文化视角:维特根斯坦之后 377
12.1 维特根斯坦的双面效应 377
12.2 哲学的预言家 385
12.3 后哲学还是无哲学 394
附录 维特根斯坦著作总汇 407
主要参考书目 411
后记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