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1
1.1 新古典经济学派、看不见的手和市场经济运行 1
1.2 凯恩斯经济学派、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的失灵” 6
1.2.1 凯恩斯的挑战 6
1.2.2 完全市场机制所必需的假设 7
1.2.3 “市场失灵” 7
1.2.4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 11
1.3 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 13
1.4 国家干预主义的再度得势 17
第2章 发展经济学中关于政府作用的论述 20
2.1 哈罗德--多马模型 20
2.2 索罗模型 22
2.3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27
2.4 历史学派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29
2.5 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模型 30
2.6 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模型 32
2.7 丁伯根计划模型 32
2.8 经验结构主义模型 35
2.9 为什么传统的发展经济学陷入了困境? 38
第3章 “赶超战略”的历史背景和初期的成功 41
3.1 采取“赶超战略”的历史背景 41
3.2 苏联经验的诱惑 43
3.3 中国的“赶超战略”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 47
3.4 “赶超战略”在发展中国家的初期成功 51
3.5 为什么“赶超战略”能够取得初期成功? 55
4.1 “赶超战略”在印度的教训 59
第4章 “赶超战略”的代价和教训 59
4.2 “赶超战略”在巴西的教训 61
4.3 “赶超战略”在苏联和东欧的教训 61
第5章 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68
5.1 “赶超战略”的目标函数--资金积累最大化 68
5.2 可供选择的控制变量 70
5.3 实行“赶超战略”必然导致计划经济 73
5.3.1 控制的难易程度 73
5.3.2 控制利率和资金分配 74
5.3.3 控制汇率及外汇管制 76
5.3.4 控制关税 77
5.3.5 控制原材料和农产品价格 78
5.3.6 控制劳动工资 79
5.3.7 控制消费和福利 80
5.3.8 控制劳动人事和人口流动 81
5.3.9 控制企业经营管理 82
5.4 为什么要不断加强对经济活动的控制? 83
5.5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 87
5.6 控制经济的深度极限 88
5.7 经济控制,进退两难 92
5.8 经济改革的风险 94
5.9 “赶超战略”错在哪里? 95
5.10 为什么局部改革困难重重? 97
5.11 改变发展战略,走上市场经济 99
第6章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 102
6.1 经济波动和中国的经济周期 102
6.2 计划决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107
6.3 改革以来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规律 111
6.4 经济剧烈振荡的原因 115
6.5 经济波动的代价和对策 117
6.6 “父子对策”以及银行的信用 118
6.7 建立政府金融政策的信用,稳定经济 125
第7章 政府干预和寻租活动 129
7.1 反贪污斗争形势严峻 129
7.2 什么是贪污? 130
7.3 贪污与寻租活动 132
7.4 为什么在经济改革当中最容易出现贪污现象? 134
7.5 价差是寻租活动的动力 136
7.6 寻租和寻求利润的区别 138
7.7 寻租活动的传染性 140
7.8.1 思想道德教育 142
7.8 反贪污的必要条件 142
7.8.2 立法建制 143
7.8.3 重刑惩罚 144
7.8.4 监督制约机制 145
7.9 加大改革力度,政企分开,治标兼治本,反对贪污腐败 146
7.9.1 治标与治本 146
7.9.2 釜底抽薪,政企分开 147
7.9.3 “给政策”绝不是一个好政策 148
7.9.4 当断立断,加大改革力度 148
第8章 经济改革速度与方案选择 152
8.1 激进改革和渐进改革 152
8.2 由上而下的的经济改革 154
8.3 由下而上的改革 158
8.4 改革的速度极限 159
8.5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改革方案的模拟 161
8.6 对改革方案的评价 166
第9章 改革政策与信息论 169
9.1 经济改革政策的信息传递 169
9.2 信息传递成功的三个条件 171
9.3 信息的传送渠道 174
9.4 信息的接受主体 175
9.5 恢复市场机制中的信息传递 176
9.6 外部信息 179
9.7 错误的信息有可能导致新的危机 181
第10章 经济改革的成败与信息传递 184
10.1 为什么中国农村改革会取得成功? 184
10.2 乡镇企业与政府信息 187
10.3 为什么破产法成果有限? 189
10.4 价格改革中的信息传递 193
10.5 “休克疗法”与信息传递机制 195
10.6 私有化传递的信息 196
10.7 为什么不能把农村改革的经验搬到工业改革上来? 199
10.8 预算软约束是造成改革政策信息扭曲的重要原因 203
第11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症结--代理人缺位 210
11.1 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哪里? 210
11.2 国有企业代理人缺位 213
11.3 对症下药 214
11.4 官员并不等于企业家 217
11.5 企业家是从哪里来的? 219
11.6 市场竞争是解决代理人缺位的唯一途径 221
12.2 发展生产和保持社会稳定 224
第12章 改造国有企业,解放生产力 224
12.1 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224
12.3 帕累托改善和卡尔多改善 225
12.4 尽量避免在改革中损害利益集团 226
12.5 分离生产者和冗员 227
12.6 国有企业改革方案设计 228
12.6.1 把生产力从旧体制中解放出来 228
12.6.2 划小核算单位 230
12.6.3 建立新的增长核心 231
12.6.4 为生产者卸掉包袱 233
12.6.5 健全委托一代理关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36
12.6.6 改革方案的优点和问题 237
13.1 推行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241
第13章 股份制改革与企业兼并 241
13.2 股份合作制是私有化吗? 244
13.3 企业兼并与规模经济 247
13.3.1 是否应当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247
13.3.2 企业兼并的历史回顾 248
13.3.3 企业兼并的目的 250
13.3.4 两种不同的企业兼并 251
13.3.5 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251
13.3.6 政企不分将使企业兼并双重扭曲 253
13.3.7 “造大船”与国际竞争的策略 255
13.3.8 加大企业兼并力度,在竞争中建立大型企业集团 256
13.4 深入改革,时机难得 257
第14章 政企分开 261
14.1 把企业的权力和责任交还给企业 261
14.2 “企政分开”与中央、地方、国有企业的三角关系 264
14.3 企业行为政府化 266
14.4 理顺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 267
14.4.1 改变政府的作用主体和作用方式 268
14.4.2 国有股权的划分与管理 270
第15章 税制改革 274
15.1 建立合理的税制体系是当前经济改革的当务之急 274
15.2 中国税制改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75
15.3 个人所得税改革及其对经济系统的冲击 279
15.3.1 个人所得税的国际比较 279
15.3.2 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课税的区别 284
15.3.3 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286
15.3.4 税制改革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288
15.3.5 政策模拟结果分析 290
15.3.6 政策建议和简短结论 294
附录 行业部门的分类说明 295
第16章 政府与社会保障体系 297
16.1 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政府功能与市场失败 297
16.1.1 保障与保险的异同 297
16.1.2 社会保障与市场失败 298
16.2 社会保障的经济理论基础 299
16.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急需完善 304
16.4 供款基准制与受益基准制 306
16.5 企业办保险的弊病 308
16.6 企业成本真实化 310
16.6.1 纠正企业劳动成本的扭曲 310
16.6.2 纠正养老基金的历史偏差 313
16.7 社会保障体系筹资模式选择 314
16.8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317
16.8.1 国家福利主义的教训 317
16.8.2 新加坡和智利的经验 318
16.8.3 美国的社会保障 319
16.9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建议 324
16.9.1 失业保险 324
16.9.2 医疗保险 325
16.9.3 养老保障 327
16.10 为什么当前社会保障体系政出多门? 328
第17章 政府与区域经济发展 334
17.1 地区差距正在加大 334
17.2 不平衡发展是区域经济的一般规律 335
17.2.1 经济发展中的集聚效应(Agglomeration Effect) 335
17.2.2 经济发展中的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 340
17.2.3 后发优势 343
17.2.4 增长点的转移 344
17.2.5 集聚、扩散的临界点的度量 351
17.3 政府的区域政策 352
17.3.1 发展经济学与区域发展政策 352
17.3.2 政府区域政策的实践效果 353
17.4 缩小地区差别 355
17.4.1 由谁来缩小地区差别? 355
17.4.2 区域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357
17.4.3 90年代政府区域政策的回顾 359
17.4.4 对政府的期望过高 362
17.5 地区保护主义扩大了地区差别 363
17.6.1 为什么许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没有用? 366
17.6 区域发展规划的成败得失 366
17.6.2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368
17.7 区域不均衡会不会导致动乱、分裂? 370
17.7.1 区域差别扩大的影响 370
17.7.2 地区差别与分裂、内战的关系 371
17.7.3 不公平的政策是激发矛盾的原因 373
17.8 缩小区域差别的建议 374
第18章 对外贸易策略研究 379
18.1 政府在外贸上的主导作用 379
18.2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争论 382
18.2.1 自由贸易最优性的应用条件 382
18.2.2 最优关税和新生产业保护 383
18.2.3 扩大出口的利弊 385
18.3.1 成本和效益分析 388
18.3 外贸政策的抉择 388
18.3.2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 390
18.3.3 CGE模型及国际贸易定量分析 392
18.3.4 关税削减和失业问题 398
18.4 中国贸易CGE模型 400
18.5 对策分析和几点建议 403
第19章 结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411
19.1 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 411
19.2 动态地考察政府作用 413
19.3 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是决定政府政策的唯一依据 414
19.4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做的事情 416
参考文献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