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6
第一节 中国国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6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性 6
二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统一性 7
第二节 计划经济产生的客观条件 9
一 计划经济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区别和关联 9
二 计划经济产生的客观条件 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点 13
一 国民经济计划只是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 14
二 有计划的社会经济联系需通过商品交换形式来实现 14
三 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体制和计划形式 15
第四节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16
一 能够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计划经济政策和措施 17
二 能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分配财力、物力和人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17
三 能够通过国民经济计划调节社会消费基金的分配 18
第五节 国民经济计划与客观规律 21
一 客观规律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依据和基础 21
二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应遵循的经济规律 22
三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必须反映自然规律的要求 27
第二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系 30
第一节 计划决策系统 30
一 正确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31
二 确定实现目标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 33
三 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4
四 建立和完善计划决策制度,提高计划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40
第二节 计划信息系统 43
一 经济信息系统在计划管理中的作用 43
二 计划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 44
三 经济信息系统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正常运转 45
四 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信息系统 46
第三节 计划的预测系统 46
一 经济预测在计划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47
二 预测体系 48
三 经济预测的一般程序 48
第四节 计划监督检查系统 49
一 计划监督检查的必要性和作用 50
二 计划监督的机构与功能 51
三 计划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52
第五节 计划组织系统 53
一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组织机构与职能 54
二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55
第三章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 6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作用和特点 61
一 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计划的作用 61
二 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计划的特点 63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任务和内容 65
一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任务 65
二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内容 67
二 选择科学技术发展重点 71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编制 71
一 明确指导思想 71
三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编制 73
四 编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76
第四章 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计划 78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78
一 工农业生产计划的地位 78
二 工农业生产计划的基本任务 79
第二节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 80
一 正确规定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80
二 影响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因素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81
三 确定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一般方法和主要尺度 84
一 农轻重比例关系的政治经济意义 86
第三节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86
二 如何安排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88
第四节 能源开发计划 93
一 能源开发计划的地位和特点 93
二 正确安排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比例关系 95
三 我国节约能源的方向和途径 100
第五节 交通运输计划 101
一 交通运输计划的作用和特点 101
二 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比例关系 102
三 有计划地加强运输建设,确保战略重点 105
第六节 农业、工业、货运计划的编制方法 106
一 主要农产品产量计划的编制方法 106
二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计划的编制方法 108
三 货运计划的编制方法 111
第五章 国民收入计划 119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生产计划 119
一 国民收入的内含和计算方法 119
二 国民收入指标的作用和意义 120
三 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 121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计划 123
一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23
二 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 125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使用计划 129
一 积累和消费比例的地位和作用 129
二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内部结构 131
三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形成与控制 132
第六章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135
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任务和内容 135
一 固定资产的再生产 135
二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136
三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内容 137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额的确定 138
一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必须和财力相适应 139
二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必须和物力相适应 145
三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必须和人力相适应 146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分配计划 146
一 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的投资比例 146
二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 148
三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投资比例 149
四 各地区之间的投资比例 151
第四节 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152
一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152
二 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153
三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153
四 项目的可行性审查 154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 155
一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155
二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155
一 生产资料流通的作用、特点及其计划任务 160
第一节 生产资料流通计划 160
第七章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流通计划 160
二 生产资料供求平衡 163
三 生产资料分配计划和供货合同 175
第二节 消费资料流通计划 177
一 消费资料流通计划的作用 177
二 消费品流通计划的内容 179
三 消费品购买力 180
四 消费品供应量 185
五 消费品供求平衡 187
第八章 价格计划 19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价格和价格体系 194
一 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94
二 价格体系 197
一 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198
第二节 价格总水平计划 198
二 严格控制零售物价指数 201
第三节 工农业商品价格比例关系 203
一 工农业商品价格比例关系 203
二 农产品比价 204
三 工业品比价 205
第四节 计划价格的确定 207
一 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主要依据 207
二 合理确定价格中的盈利 211
三 理论价格的测算 215
一 人口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218
第九章 社会发展计划 218
第一节 社会发展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218
二 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特点和任务 219
三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220
四 环境保护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221
第二节 人口计划 222
一 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比例关系 223
二 人口计划的主要指标 227
三 人口预测与人口规划 229
第三节 教育事业发展计划 234
一 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内容和编制 234
二 教育事业发展计划中的综合平衡 240
一 人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计划 241
第四节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 241
二 人民生活消费构成计划 246
三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指标的确定 250
第五节 环境保护计划 254
一 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254
二 环境保护计划的主要指标和编制方法 257
三 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 262
第十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267
第一节 综合平衡的重要意义 267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基础 270
第三节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 272
一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274
第四节 综合平衡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274
二 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 275
三 重点与一般 276
四 满打满算与留有余地 276
五 当前与长远 277
第五节 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 277
一 财政、信贷与物资之间的平衡 278
二 财政、信贷、物资与外汇的平衡 281
第六节 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282
一 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地位和作用 282
二 建立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原则 283
三 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分类 284
四 社会产品平衡表 285
五 国民收入平衡表 286
六 部门联系平衡表 287
第十一章 地区经济发展计划 294
第一节 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计划 294
一 中心城市的作用 294
二 中心城市发展规划的意义和内容 296
三 中心城市发展的综合平衡 301
第二节 地区经济技术协作计划 306
一 地区经济技术协作计划的意义和原则 306
二 地区经济技术协作计划的内容和协作方式 308
第三节 地区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 312
一 物资平衡的特点 312
二 资金平衡的特点 312
三 物资、财政、信贷三者平衡的特点 313
第十二章 综合运用社会经济调节手段,有效地实现国家计划目标 316
第一节 社会经济调节手段的作用 316
一 社会经济调节手段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关系 316
二 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作用 317
三 经济信息在实现国家计划目标中的作用 318
四 经济杠杆的主要特征 320
第二节 经济杠杆的作用 322
一 经济杠杆的功能 322
二 各种经济杠杆的特定作用 323
第三节 社会经济调节手段的综合运用 330
一 社会经济调节手段的综合运用 330
二 经济杠杆调节作用的配合运用和最佳组合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