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导论 3
第一章“主体人类学”概念与研究对象 3
第一节 人类学“学科对象”及“学科体系”偏移与危害 4
第二节 人类学使命及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设想 16
第三节“主体人类学”概念与研究对象 20
第四节 建立“主体人类学”的价值 25
第二章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30
第一节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基础 30
第二节 主体人类学的知识借鉴 39
第三章 主体人类学的逻辑结构与思维方式 62
第一节 主体人类学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体系 62
第二节 主体人类学的思维方式 66
第三节 主体人类学的基本方法 75
第四节 主体人类学的理论创新 85
第二编 人的生命本体 95
第四章 人的生命的规定性 95
第一节 人的实践生命 95
第二节 人的现实生命 98
第三节 人的主体生命 105
第四节 人的“二重生命” 113
第五章 人的“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一) 124
第一节 人的生命本体理论若干模式 124
第二节“结构与选择”本体概念 130
第三节“结构与选择”整体规定性 143
第六章 人的“结构与选择”生命本体(二) 147
第一节“结构与选择”内在关系 147
第二节“结构与选择”的功能 160
第三节 对两种典型生命本体论的评析 166
第三编 人格结构与选择 177
第七章 人格结构 177
第一节 人格概念 177
第二节 人格结构理论的若干模式 184
第三节 人格结构特点与功能 192
第四节 人格基本结构 198
第八章 人格需要力 205
第一节 人格需要力概念 205
第二节 人格需要力结构 207
第三节 人格需要力的特性 225
第四节 人格需要力的功能 231
第九章 人格判断力 236
第一节 人格判断力概念 236
第二节 人格判断力结构 237
第三节 人格判断力的特性 252
第四节 人格判断力的功能 257
第十章 人格行为选择 265
第一节 人格环境 265
第二节 人格行为选择 277
第十一章 人格结构形成历程与成因 286
第一节 人类人格结构形成历程 286
第二节 个体人格结构成长过程 295
第三节 人格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301
第四节 人格结构形成的原因 305
第四编 类群结构与选择 311
第十二章 类群 311
第一节 类群概念依据 311
第二节“类群”概念及其内涵 319
第三节 类群的种类 322
第十三章 类群结构 327
第一节 类群结构理论的若干模式 327
第二节 类群基本结构 338
第三节 类群结构的特性 346
第四节 类群结构的功能 348
第十四章 类群主体力 352
第一节 类群主体力结构与功能 352
第二节 主体领导力 358
第三节 主体素质力 360
第四节 主体分层与认同情势力 363
第十五章 类群文化力 367
第一节 类群文化力结构与功能 367
第二节 科技力 377
第三节 制度力 380
第四节 观念力 383
第十六章 类群行为选择 387
第一节 类群环境力 387
第二节 类群行为选择 392
第五编 生存的逻辑 401
第十七章 类群价值系统 401
第一节 类群价值系统概念 401
第二节 类群价值系统的结构 404
第三节 类群价值系统的特性 406
第四节 类群价值系统的功能 408
第十八章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 412
第一节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概念 412
第二节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的依据 413
第三节 类群价值系统“高势位”建设的目标 416
第四节 类群价值系统引领多元价值观的方式 422
第十九章“完全人格”建构 426
第一节 研究人格理论与模式的价值 426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人格多样化局面 428
第三节 中国传统儒家理想人格模式 435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格模式的演变 439
第五节21世纪的中国理想人格模式 442
第六节 主体人类学对教育理念的反思 449
概念与命题解释 459
概念与命题解释 459
主要参考文献 488
后记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