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当代美学向审美文化研究的转型意味着什么 1
二 中国审美文化民族性问题研究反思 7
三 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 12
(一)人类学的“古典”形态 15
(二)人类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过渡形态 17
(三)人类学的“现代”形态 19
四 审美文化民族性问题的凸显 24
五 学术目标、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28
第一章 中国审美文化的“民族精神” 32
一 持中致和的审美范型 33
(一)以“和”为美 33
(二)“中和”与“调和” 35
(三)“持中致和”:中国的和谐美理念 37
二 缘情尚意的艺术观念 42
三 守雌致柔的美学理想 51
四 讲人伦重世俗的文化风尚 61
五 主内省尚体悟的思维方式 71
(一)内省型思维方式 71
(二)体悟型思维方式 76
第二章 中国审美文化的人格气质 81
一 阴柔理想与偏于女性化的文化气质 82
二 中和范型与女性化的大脑运作方式 89
三以“情”为美与女性的心理功能特征 96
四 世俗审美精神与女性的人间化情怀 101
五 内省体悟思维与女性的直觉认知方式 104
第三章 中国的母性崇拜文化情结 110
一 问题的一个核心切入点 110
二“母性崇拜”与“父性崇拜” 112
三 从历史演化进程中追根溯源 124
(一)“两种生产”的理论解析 126
(二)历史演化的另一种形式 130
(三)中国早期社会进化的独特性 132
第四章 历史叙事中的“母性”人格 141
一 宫廷中的“母性”人格叙事 141
(一)神圣人母 142
(二)人间母性 147
(三)女性干政 165
(四)则天称帝 174
二 历史中的“母性崇拜”礼俗 179
(一)三月三日上巳节 180
(二)祀高禖 182
(三)先蚕仪礼 183
(四)辽再生礼 185
第五章 想象世界中的母性形象 188
一 文学形态中的母亲形象 188
(一)现实层面对母亲养育之恩的赞美与讴歌 188
(二)潜意识中对母性权威的认同与崇拜 195
(三)普泛化的对母性人格的崇敬与追求 201
(四)“母性崇拜”情结对叙事风格的影响 205
二 神话传说中的母神崇拜 207
(一)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强调 210
(二)对女性神抚养功能的推崇 221
三宗教世界中的母性信仰 223
(一)女性神的权威地位 224
(二)对女性神救助功能的崇拜 230
(三)女神外貌形象与“母性原型” 232
第六章 父权社会、母性崇拜与中国美学 235
一“中和”美学与“阴阳两仪” 236
(一)“执两用中”与“二元对立” 236
(二)中西美学精神与两性文化差异 239
二 儒家美学符码的三重意义 247
(一)中国父权话语的美学陈述 248
(二)主阴尚柔的非父性化“话语” 250
(三)显性的、社会理性层面的思想意义 252
(四)世俗的、人际礼仪层面的理论内涵 255
(五)隐性的、文化无意识层面的民族情结 258
三 道家美学的“守雌尚柔”思想 262
(一)以“母”为本的形而上学 263
(二)“贵柔主静”的实践理性 266
第七章 审美文化民族性的形成机制 274
一 文化的性别气质观念与人格认同理论 274
(一)“两性人格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致” 275
(二)性别气质的同异性选择 276
(三)“性别交叉认同”理论 279
二 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崇高“母性” 280
(一)讲血缘、重宗嗣、主人伦的社会权威话语 280
(二)以“家”为本,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体制 282
(三)“男主外,女主内”的“权益分配模式” 283
三“家庭世界”里的“母性”人格 284
(一)母性人格在家中拥有的权威 285
(二)母性人格所享有的孝敬和荣耀 288
四以“相夫教子”为天职的“母亲” 293
(一)恩养:母氏劬劳 294
(二)向学:母氏圣善 299
(三)成人:母氏圣训 300
(四)大义:忠君报国 302
(五)政治:为官之道 304
五 母性人格认同的“路线图” 307
参考文献 310
后记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