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齐天乐(代序) 叶圣陶 1
第一章 京华岁月(一八九九——一九二四) 1
一 苦难的摇篮 1
二 旗人之家 5
三 五四运动给了他一双“新眼睛” 10
第二章 异国生涯(一九二四——一九二九) 17
一 在东方学院执教 17
二 伦敦印象 20
三 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25
第三章 讽刺小说的新收获——《老张的哲学》、《赵子曰》 31
一 《老张的哲学》 32
二 《赵子曰》 39
三 《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艺术上的得失 45
第四章 对“破碎也还可爱的中国”的沉思——《二马》 49
第五章 在新加坡(一九二九——一九三○) 60
一 “思想猛的前进了好几丈” 60
二 给东方被压迫民族的孩子们——《小坡的生日》 64
第六章 第二故乡(一九三○——一九三四) 69
一 大夜弥天 69
二 在湖光山色背后 71
三 小巷深处 74
第七章 忧愤·迷惘·追求——《猫城记》 79
一 《猫城记》的厄运 79
二 激愤的救亡的呼喊 81
三 对古老民族灵魂的透视 85
四 在黑暗中徘徊 87
第八章 “由靠背戏改唱短打”——《赶集》及其它 91
第九章 “返归幽默”——《离婚》和《牛天赐传》 99
一 《离婚》 99
《离婚》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主题思想 99
含泪的微笑 105
二 《牛天赐传》 110
第十章 不拘一格 丰采独具——《老舍幽默诗文集》 117
第十一章 青山碧海(一九三四——一九三七) 127
一 在学生们中间 127
二 相聚在海滨 130
三 樱海、蛤藻及其它 133
四 “他与她都属于国家” 136
第十二章 “在风格上有一些变动” 140
一 中、短篇小说创作 141
二 《文博士》 155
一 长期酝酿,偶然得之 161
第十三章 现代文学史上的明珠——《骆驼祥子》 161
二 一幅血和泪交织成的真实图画 164
三 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169
四 艺术上的追求 176
第十四章 八年抗战(一九三七——一九四六) 184
一 负起领导“文协”的重任 184
二 艰难的丰收岁月 190
三 在民主运动的洪流中 198
一 “以笔代枪”的通俗文艺 202
第十五章 抗战文艺的丰硕成果 202
二 倾吐爱憎的抗战剧作 206
三 《火葬》及其它 218
第十六章 “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四世同堂》 227
一 它也有一段不平常的遭遇 227
二 充满耻辱与悲苦的时代 229
三 被征服者的反抗与觉醒 235
四 高超的“写人”技巧 239
第十七章 美国之行(一九四六——一九四九) 249
一 寂寞的生活 249
二 向新的创作道路起步——《鼓书艺人》 253
一 回到祖国 261
第十八章 “得到了文艺写作的新生命”(一九四九——一九六二) 261
二 获得“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64
三 “把英雄们描画出来” 273
四 “只要是人民需要的,我就肯写” 279
第十九章 新中国话剧创作的第一个成就——《龙须沟》 296
一 新社会的赞歌 296
二 “专凭几个人物支持着全剧” 300
三 对话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 305
四 党和人民的嘉奖 308
第二十章 话剧艺术的高峰——《茶馆》 311
一 葬送三个旧时代 311
二 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 316
三 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 321
四 不叫老套子捆住 327
第二十一章 力能扛鼎的压卷之作——《正红旗下》 332
一 一个鸿篇巨制的开头 332
二 清末社会的一面镜子 334
三 民族生活的风俗画 339
第二十二章 历史悲剧的前前后后(一九六二——一九六六) 346
一 太平湖西岸的一个深夜 346
二 逝者与生者的欣慰 352
附录 老舍年表简编 357
后记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