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胡序 1
第一编 两汉及三国 3
一 淮南哲学思想与时代背景 3
序 4
二 淮南尊天保真观念 6
三 淮南探原精神 12
四 淮南论道 13
五 董仲舒与中国学术 16
六 董子学说中的天与道 17
七 董仲舒性、命学说 21
八 董子形上思想元与一 22
九 董子的返身与轮转论 24
一○ 经学时期的思想家扬雄 26
一一 扬雄学说中的形上思想 26
一二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 29
一三 汉代哲学的毒瘤 32
一四 桓谭不因势而屈理说 33
一五 排斥不合理之思想的论证 35
一六 马融与郑玄 37
一七 马融与其赋谏 38
一八 郑玄与礼 41
一九 王充学术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应有之价值 43
二○ 王充思想形成的背景 46
二一 王充的知识论 48
二二 王充的推论与自然主义 51
二三 王充性、命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4
二四 班固的史、诗与艺术 56
二五 蔡邕与经学 59
二六 王符潜夫论 62
二七 荀悦的人类观 65
二八 徐干与建安七子 68
二九 徐干的中论精义 70
三○ 中论中的伦理学 72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 77
一 清谈玄论者群 77
二 王弼论道、名及其所谓六门学说 78
三 有无及天地始有之探讨 83
四 王弼释易及天道论 87
五 王、韩之一与不动制动论 89
六 何晏有无说 91
七 谈玄群所反映的魏晋文化 94
八 阮籍逍遥於道的达观主义 96
九 阮籍的悲时倾诉与形上思想 101
一○ 嵇康谈心性学 105
一一 嵇康谈理及天命 109
一二 和声纯美论与嵇康的生活境界 114
一三 向,郭在庄学中之看见 116
一四 山涛与竹林七贤 118
一五 赋章中之形上思想 120
一三 罪恶与业障观 122
一六 诗人与诗文 127
一七 渊明哲学 131
第三编 释学 141
一 中西印哲学思想之时代序次简介 141
二 释学,佛教历经之改变 143
三 中、希文化之异同 146
四 佛教盛於南北朝的主因 149
五 佛教之宗派建宗历史 152
六 论流行中国之禅宗流行之原因 154
七 试就佛理与真理的异点略作探讨 158
八 慧远之失措给宗教家留下的警惕 162
九 站在福音道上看净土口持 164
一○ 佛说「四念柱」应有的作用 168
一一 无相与有相 175
一二 宇宙观及形上思想摘论 177
一四 上帝观与人生 184
第四编 唐代 205
一 唐初诸宗教 205
二 景教 207
三 景教译经及「尊经」书目 208
四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209
五 景教在中国盛衰之原因 213
六 景教教义对中国文化发生的影响 216
七 郭子仪与景教 220
八 李荣三「三一」论 221
九 韩昌黎论道 222
一○ 李翱的复性观念与古道关系 229
一一 中庸哲学的基础 232
一二 中与和 236
一三 慎独思想的超越 239
后语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