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学原理的知识演进 以文本为线索》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志坚编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308099219
  • 页数:29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文本研究为基本方法,试图从文本发展的历史概貌、经典文本解读、各阶段文本发展所达到的成就及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等层面,系统、全面地勾勒中国近代(1899~1948)教育学原理的知识图景,揭示其知识变迁的情境因素及动力机制。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问题与核心概念 1

1.1.1 问题及其缘起 1

1.1.2 核心概念 2

1.2 文献综述 7

1.2.1 研究历程回顾 8

1.2.2 本课题研究基础之再检视 15

1.3 研究构想 17

1.3.1 研究方法构想 17

1.3.2 历史分期 18

1.3.3 陈述框架 19

第二章 近代教育学科引进的历史背景 21

2.1 “分科立学”观念的导入开创了“接纳”近代教育学科的条件 21

2.2 西方近代教育的导入“孕育”着中国近代教育学科 25

2.3 师范教育的勃兴“催生”了近代教育学科 30

第三章 蓬勃期(1899-1911) 34

3.1 文本发展概貌 35

3.2 文本研究 42

3.2.1 文本框架的比较研究 42

3.2.2 文本的知识呈现——以大濑甚太郎《新编教育学教科书》为例 48

3.2.3 王国维《教育学》研究 52

3.3 成就、特点与问题 68

3.3.1 主要成就 68

3.3.2 特点与问题 77

第四章 回旋期(1912-1919) 84

4.1 文本发展概貌 84

4.2 文本研究 89

4.2.1 文本框架的比较研究 89

4.2.2 教育学知识成果及其呈现——以《教育学要览》为例 93

4.2.3 张子和及韩定生的教育学文本研究 96

4.3 成就、特点与问题 106

4.3.1 主要成就 106

4.3.2 特点与问题 115

第五章 转向期(1920-1927) 120

5.1 文本发展概貌 122

5.2 文本研究 129

5.2.1 舒新城的两部教育学 129

5.2.2 体系完备、自成一家的《教育哲学大纲》 136

5.2.3 从《教育原理》到《教育哲学》:余家菊“教育学原理”解读 151

5.3 成就、特点与问题 166

5.3.1 主要成就 166

5.3.2 特点与问题 169

第六章 深化期(1928-1948) 177

6.1 文本发展概貌 178

6.2 文本研究 185

6.2.1 两个“之最”: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及其《教育概论》 186

6.2.2 三民主义“教育学原理”:姜琦《教育哲学》与《教育学新论》论析 195

6.2.3 纠实证化之偏:石联星《教育学概论》解读 207

6.3 成就、特点与问题 215

6.3.1 主要成就 215

6.3.2 特点与问题 220

第七章 结论 228

7.1 互动之中求发展:中国近代教育学的文化场域 228

7.2 学习之间有创造:中国近代教育学的发展方式 235

7.3 与时俱进中国化:中国近代教育学的核心命题 237

主要参考文献 244

附录一 中国近代教育学原理书目编年(1899-1948) 263

附录二 第一个中译本教育学:《教育学纲要》 276

后记 288

图表目录 24

图2-1 《名理探》“析艺”图例 24

图3-1 师范讲义《教学原理》之版权页 37

图3-2 “蓬勃期”新出教育学文本的年度分布图 41

图4-1 “回旋期”新出教育学文本的年度分布图 85

图4-2 “回旋期”新出教育学文本的年度分布校正图 89

图5-1 “转向期”新出教育学文本的年度分布图 122

图6-1 “深化期”新出教育学文本的年度分布图 178

图6-2 师范丛书《教育哲学大纲》版权页 183

表1-1 1910年前中译“教育学史”文献要览 9

表2-1 《西学凡》所见之“西学六科”简况 21

表3-1 五种译本的教育学框架比较 43

表3-2 五种编著本教育学的框架比较 43

表3-3 “剑潭本”与“清震本”之“绪论”比对 45

表3-4 “新益本”与“定生本”的框架对照 46

表3-5 “金太本”与“湖北本”框架结构对照 47

表3-6 大濑本之“绪论”的知识要点一览表 49

表3-7 “大濑本”(绪论)部分与“剑潭本”的论题对照表 50

表3-8 1901-1907年间王国维发表教育论说一览表 54

表3-9 王国维译立花铣三郎《教育学》框架一览表 56

表3-10 王国维编著的《教育学》框架一览表 61

表3-11 王国维编著本《教育学》中所出现的人物及频次统计表 65

表3-12 中国近代早期(1899-1911)教育学文本出产方式简况 69

表3-13 教育学文本编著人员的“日本阅历”及“从教经历”简况 69

表3-14 日本明治时期教育学要览表 72

表3-15 中国近代早期教育学文本中的非赫尔巴特学派一览表 76

表3-16 日本教育学者受中译者青睐指数表(1899-1911) 78

表4-1 长尾槙太郎、蒋维乔《教育学讲义》之框架结构一览表 90

表4-2 译本教育学之框架比较表 91

表4-3 自编本教育学之框架比较表 92

表4-4 《教育学要览》“绪论”部分知识要点一览表 93

表4-5 《大教育学》的框架结构一览表 97

表4-6 韩定生《新体教育学讲义》中出现的人物及频次统计表 104

表4-7 “回旋期”教育学文本重版数据统计表 108

表4-8 “回旋期”教育学文本著述队伍的“准专业化”水平评估 114

表4-9 “回旋期”与“蓬勃期”教育学文本的数量指标比较 115

表5-1 1919年至1927年间世界文教名流在华活动一览表 121

表5-2 舒新城《心理原理实用教育学》的框架体系一览表 130

表5-3 范寿康《教育哲学大纲》征引文献统计表 147

表5-4 “转向期”自编本教育学之框架比较 170

表6-1 桑代克教育学文本译介简况表 180

表6-2 吴俊升、王西征《教育概论》的体例溯源表 192

表6-3 教育学译本的来源国情况统计表(1920 1948) 216

表6-4 文化教育学在近代中国的介绍与传播简况表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