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教育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左群英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10112732
  • 页数:331 页
图书介绍: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的现象,而且不同时代下的不同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同情”毫无疑问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社会话题,从而也毫无疑问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学术问题。中国先秦时期的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西方18世纪的道德哲学家休谟也提出“同情是道德区分的主要来源”,这都赋予了同情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体系中的发生学意义。然而在今天的社会转型时期,恻隐之心似乎变得越来越无处安放,层出不穷的恶性社会事件也暴露出一部人的冷漠甚至冷血。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第一生产力”,未成年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本书以未成年儿童为研究对象,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以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对生活中普遍而又被严重忽视的“同情”这一现象和人们的复杂体验进行了教育学指向的深入考察,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让未成年人学会同情”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全书内容包括“绪论”、“直观现象”、“追问本质”、“教育何为”、“结语”和“附录”六部分,其中“直观现象”、“追问本质”和“教育何为”作为书稿主体分三编逐一呈现。

绪论 2

第一章 同情的概念解析 2

第二章 同情研究的意义 8

第一节 同情研究的理论意义 8

一、国外文献综述 10

二、国内文献综述 17

三、小结 21

第二节 浮华背后的困惑:同情的当代症候 22

一、冷漠——必需正视的社会问题 22

二、同情——想说爱你不容易 27

第三章 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 32

第一节 方法论 32

第二节 基本操作 36

一、“面向事实”,搜集资料 36

二、解释现象,提炼主题 45

三、反思教育,写作文本 47

第一编 直观现象 52

第四章 儿童同情的失落:未来社会的现实危机 52

第一节 同情:儿童生活中一个普遍而又被忽视的现象 52

第二节 儿童同情面面观 55

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55

二、“残缺”的同情 59

第三节 儿童同情的失落:一种“正在进行时” 66

第五章 普遍旁观:儿童同情失落的社会陷阱 69

第一节 普遍旁观:一种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 69

第二节 普遍旁观的原因透视 81

一、消费主义时代中的道德冷漠 81

二、“苦难饱和”后的“同情疲劳” 85

三、“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 87

第三节 普遍旁观的道德审视 92

第六章 竞争主义的幽灵:学校教育的“落井下石” 96

第一节 “应试教育”中的考试竞争 96

第二节 竞争主义下的“弱势群体” 102

第三节 竞争主义:儿童同情发展的“隐形杀手” 106

第二编 追问本质 112

第七章 同情的群体起源和进化 112

第一节 同情的生物性起源 112

一、社会本能:同情的起源 112

二、社会本能的自然选择进化历程 115

第二节 同情的道德进化 122

一、同情范围的扩大 123

二、道德价值的提升 126

第三节 歧路丛生的同情进化之路 127

一、复杂的人性 128

二、“沉沦”的“常人” 133

第八章 儿童同情的个体发展 139

第一节 同情的结构性要素 140

一、同情情感 140

二、同情认识 143

三、同情意志 147

四、同情行为 149

第二节 儿童同情发展的影响因素 152

一、生理因素 152

二、文化因素 156

三、个体实践因素 161

第九章 同情的“感情色彩”和基本德性 164

第一节 同情的“感情色彩” 164

第二节 同情的基本德性 168

一、仁爱 169

二、节制 171

三、勇敢 174

四、公正 177

第三编 教育何为 182

第十章 家庭教育:儿童同情成长的摇篮 182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三大特性 183

一、在教育阶段上,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 183

二、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上,家庭教育具有天然的情感性 187

三、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家庭教育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教育” 190

第二节 家庭教育的现实拷问 195

一、家庭教育实践的“去道德化” 195

二、家庭德育研究的边缘化 198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儿童同情发展的关键 203

第一节 教育即耕种:教育在儿童同情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204

一、儿童的同情发展离不开教育 205

二、教育只是儿童同情发展的支持性条件 207

第二节 教育即关心:同情教育的内涵规定 215

一、同情是以关心为核心的一种关系 216

二、“仁者爱人”和“以德报德” 219

第三节 教育即生活:同情培养的实施途径 223

一、“让教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活的就是实践的 223

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生活的就是自然的 236

第十二章 社会教育:儿童同情发展的条件 245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教育 245

一、“社会教育”用语溯源 245

二、“社会教育”概念界定 247

第二节 社会教育何以必要 250

一、社会具有教育性 250

二、教育具有社会性 257

第三节 社会教育如何实现 264

一、“新民德”:培养具有同情道德的“新民” 264

二、重塑文化:建设具有“人情味”的社会 272

三、改革教育: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生态体系 287

结语 303

主要参考文献 310

附录儿童同情体验故事文本写作指导语 326

后记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