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公民 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 3
1 公民:缘起 实质 内涵 3
1.1 公民及其概念的起源 3
1.2 公民及其概念的实质 6
1.3 公民的内涵 8
2 公民意识:意义 内涵 特点 14
2.1 公民意识概念的界定与表征 14
2.2 公民意识的内涵及其构成 15
2.3 公民意识的特点 20
3 公民教育:发端 演变 趋势 23
3.1 公民教育的概念及其内涵 23
3.2 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 31
3.3 近现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回溯 50
第二编 积极 积极心理 人文关怀 71
1 积极与积极心理:早期关注 理论渊源 71
1.1 幸福、快乐:人类对积极的早期关注 71
1.2 积极心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74
1.3 积极心理研究的历史必然性 77
2 积极心理学:兴起 意义 研究领域 84
2.1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84
2.2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86
2.3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89
2.4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研究领域 91
2.5 积极心理研究展望 96
3 人文关怀:关注 尊重 人本 98
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与人文关怀 98
3.2 人文关怀的现代意义 102
3.3 心理疏导:走向健康,追求幸福 111
第三编 全球化 多元化 世界公民 125
1 全球化、多元化:机遇 挑战 125
1.1 全球化与国际化语境 125
1.2 多元化与多样化 130
2 世界公民:大国心态与大国责任 134
2.1 世界公民:当代公民教育的目标 134
2.2 大国心态:大国的世界责任 139
3 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现代青年 147
3.1 青年大学生的力量 147
3.2 “80后”“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48
3.3 对“80”后“90”后大学生的积极评价 151
第四编 内容 载体 途径 161
1 目标与内容:情感与态度 技能与能力 知识与经验 161
1.1 学会认知:公民知识与公民意识 162
1.2 学会共处:公民情感与公民态度 174
1.3 学会做事:公民素养与公民技能 179
1.4 学会做人:公民行为与公民人格 184
2 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保证 205
2.1 目标体系:向“本真”的回归、向“真实的人”的回归 205
2.2 课程体系:公民教育的依托 206
2.3 课程体系、目标体系的一体化 214
3 公民教育的载体:积极社会组织 218
3.1 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主渠道 218
3.2 家庭:孩子公民素养形成的早期和终身场所 225
3.3 社会:公民成长的大课堂 230
第五编 原则 方法 措施 247
1 公民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主体 层次 开放 247
1.1 主体性与适应性 247
1.2 层次性与差别性 249
1.3 开放性与渗透性 252
1.4 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255
1.5 灌输与接受结合 258
2 公民教育措施与方式:自我教育 志愿服务 积极心理教育 261
2.1 自我教育 261
2.2 实践与参与 266
2.3 志愿服务 271
2.4 积极心理教育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