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1
中药是最有效的补养方式 1
第一章 解密中药的健康密码 3
寒、热、温、凉,四气药性调节阴阳 4
辛、酸、甘、苦、咸,五味中药补五脏 6
归经,直指药效之所在 8
升、降、浮、沉,改善脏腑气机 10
君、臣、佐、使,诸药各尽其责 11
器、水、火相济,煎煮出十分药效 12
服药时机,时间、用量、禁忌缺一不可 14
用药禁忌 16
第二章 看体质药补,九种体质药补全方案 19
人体的健康状况,皆归纳于九种体质 20
测一测,你是哪种体质 22
阳虚体质者的中药调养 24
阴虚体质者的中药调养 25
气虚体质者的中药调养 26
血淤体质者的中药调养 27
痰湿体质者的中药调养 28
湿热体质者的中药调养 29
气郁体质者的中药调养 30
特禀体质者的中药调养 31
平和体质者的中药调养 32
第三章 因时而补,顺四时,适寒暑 35
春——疏理肝气、健脾和胃 36
夏——清心解暑、化湿健脾 38
秋——滋阴润燥、补养肺气 40
冬——滋阴补肾、驱寒护阳 42
不同人群的科学进补 44
老年人要注意滋阴补肾 44
女性一生都要坚持补血 46
儿童当以健脾和胃助运为主 47
青少年可适当健脾补脑 47
体虚之人不下重药 47
下篇 49
《本草纲目》中药养生速查 49
第一章 补益类中药——日常进补最常用 51
补气中药 52
人参——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52
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生津养血 54
太子参——补脾肺之气、养阴生津 56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58
山药——健脾养胃、补肺益肾 60
红枣——补脾胃、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62
甘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袪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 64
灵芝——补气养血、养心安神 66
补血中药 68
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 68
阿胶——补血活血、滋阴润肺 70
何首乌——补血活血、滋阴润肺 72
熟地——补血滋阴、养肝益肾 74
桂圆肉——补心安神、养血益脾 76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78
桑葚——滋阴补血 80
滋阴中药 82
沙参——润肺止咳、养胃生津 82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84
麦门冬——清心润肺、益胃生津 86
女贞子——补肾滋阴、养肝明目 88
石斛——养胃生津、滋阴清热 90
玉竹——滋养肺胃阴液 92
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94
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96
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 98
补阳中药 100
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 100
海马——补肾壮阳、滋补温内 102
冬虫夏草——益肾补肺、止血化痰 104
蛤蚧——补肺气、助肾阳、定咳喘 106
巴戟天——补肾阳、散风寒 108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110
补骨脂——补肾助阳、纳气平喘、固精缩尿 112
肉苁蓉——补肾阳、润肠通便 114
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115
菟丝子——补肾益精、固精缩尿 116
锁阳——补肾阳、益精血、润燥滑肠 117
第二章 解表类中药 119
发散风寒药 120
紫苏叶——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120
生姜——温中止呕、发汗解表 122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124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痉 125
白芷——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 126
葱白——发汗解表、通阳 127
发散风热药 128
薄荷——疏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毒 128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130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132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134
葛根——解表、透疹、止泻、生津 135
第三章 清热类中药 137
清热泻火药 138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38
栀子——清热泻火、利湿、凉血止血 139
芦根——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140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141
荷叶——解暑清热、升发清阳 142
莲子心——清心热、降血压 143
清热燥湿药 144
黄芩——清热燥湿、清肺火、解毒、安胎 144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45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146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147
清肝明目药 148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148
清热解毒药 150
金银花——清热解毒 150
蒲公英——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利尿除湿 152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154
绿豆——清热解毒、消暑 156
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158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治痢 159
清热凉血药 160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60
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淤 162
生地——清热凉血、生津 164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淤 165
白茅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165
清退虚热药 166
青蒿——清热解暑、退虚热 166
地骨皮——凉血退蒸、清泻肺热 167
第四章 利水渗湿、化湿类中药 169
利水渗湿药 170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排脓消痈 170
赤小豆——利水消肿、解毒 172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174
灯心草——清热利水、清心除烦 175
玉米须——利水消肿 175
芳香化湿药 176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解表、明目 176
藿香——化脾醒湿、辟秽和中、解暑、发表 177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178
厚朴——燥湿行气、降逆平喘 179
第五章 止血、活血类中药 181
止血药 182
三七——散淤止血、活血止痛 182
槐花——凉血止血 184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186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186
大蓟——凉血、止血 187
地榆——凉血止血、泻火敛疮 187
活血药 188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188
丹参——祛淤止痛、活血消肿、清心除烦 190
红花——活血通经、散淤止痛 192
郁金——活血化淤、疏肝解郁、凉血清心、退黄疸 193
月季花——活血调经、解毒消肿 194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凉血消疹 195
鸡血藤——通筋活络、补血养血 196
牛膝——活血去淤、引血下行、强筋骨 197
第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类中药 199
温化寒痰药 200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200
苏子——降气定喘、消痰、滑肠 202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203
清化热痰药 204
川贝母——止咳化痰、清热散结 204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205
瓜蒌——清肺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206
昆布——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207
荸荠——化痰消积、清热生津、明目退翳 207
止咳平喘药 208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208
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210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211
款冬花——止咳化痰 211
第七章 安神、平肝、开窍类中药 213
安神药 214
远志——宁心安神、袪痰、消痈 214
酸枣仁——养心安神、益阴敛汗 215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216
合欢皮——安神解郁、活血消肿 217
平肝熄风药 218
羚羊角——平肝熄风、清肝明目 218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219
钩藤——熄风止痉、清热平肝 220
天麻——平肝熄风、通络止痛 221
开窍药 222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催产下胎 222
冰片——回苏开窍、清热止痛 223
苏合香——开窍辟秽 223
第八章 理气、消食、驱虫类中药 225
理气药 226
陈皮——行气除胀满、燥湿化痰、健脾和中 226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228
玫瑰花——利气、行血、治风痹、散淤止痛 229
佛手——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230
荔枝核——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231
消食药 232
山楂——消食化积、散淤行滞 232
麦芽——消食和中、回乳 234
谷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235
鸡内金——运脾消食、防治结石、防脱发 236
神曲——消食化积、健脾开胃 237
驱虫药 238
川楝子——杀虫、行气止痛 238
使君子——杀虫消积 239
槟榔——杀虫、消积、行水 239
第九章 祛寒、祛风湿类中药 241
温中祛寒药 242
肉桂——温中助阳、散寒止痛 242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痰 243
丁香——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244
胡椒——温中散寒 244
小茴香——理气止痛、调中和胃 245
祛风湿药 246
桑寄生——祛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 246
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 247
独活——祛除风湿、散寒解表 248
防己——祛除风湿、利水消肿 248
接骨木——祛风通络、活血止痛、利水消肿 249
木瓜——除湿利痹、缓急舒筋、消食、治脚气 249
第十章 泻下、收涩类中药 251
泻下药 251
蜂蜜——滑肠通便、补肺润中、缓急、解毒 252
黑芝麻——润燥滑肠、滋养肝肾 254
枳实——行气除胀满、化痰开痹、消积导滞 256
番泻叶——泻热导滞 257
芦荟——泻热通便、杀虫、凉肝 257
收涩药 258
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 258
五味子——收敛固涩、补肾宁心 259
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260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262
益智仁——补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 264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265
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袪湿止带 266
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267
附录 268
常见病对症养生中药速查 268
中药与常见西药相忌表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