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373
第八章 《律》、《令》、《格》、《式》体系的形成 373
第一节 武德“新格”及所谓“武德式”的相关问题 374
一 基本史料及问题的由来 374
二 唐高祖两次定“格”至武德七年已采入新《律》 377
三 《新唐书·艺文志》关于“武德式”的孤证不能成立 382
四 “五十三条格”确有某种承前启后地位 387
第二节 贞观十一年立法史料及《贞观式》之有无问题 389
一 贞观所定《律》、《令》、《格》在记载中并无问题 390
二 《旧唐书·刑法志》载贞观立法的文句错杂 392
三 《旧志》之误的原因及与之同源的一组史料 394
四 关于“贞观式”的另外两条记载及其分析 402
五 贞观十一年前后的立法趋势 411
六 关于贞观立法的几点认识 413
第三节 永徽二年《律》、《令》、《格》、《式》体系的形成 415
一 永徽开创《律》、《令》、《格》、《式》体系的关键所在 415
二 永徽所定《律》、《令》、《格》、《式》体系的基本状况 422
三 永徽以后《律》、《令》、《格》、《式》体系的调整完善 427
第九章 开元前后《格》、《式》的基本性状 433
第一节 《散颁格》和《式》的形态和共性 434
一 《散颁格》和《式》皆为法典而非敕例汇编 435
二 《散颁格》和《式》的另一些共性 439
第二节 《留司格》形态及相关问题 443
一 《留司格》踪迹的探寻 443
二 《通典》附存的“《开元格》”佚文性质判断 446
三 《留司格》形态的相对原始 450
第三节 《格》、《式》编纂的要点 456
一 《格》、《式》的编纂对象和编排方式 456
二 “格后敕”与《格》的编纂 458
三 敕例的另一形成途径与《式》的编纂 462
四 《格》、《式》的编纂与条文数量 468
五 关于《格》、《式》编纂问题的归结 472
第四节 《格》、《式》的作用、性质和地位 474
一 《格》、《式》均可补充《律》、《令》 474
二 《格》、《式》与《律》、《令》的效力、位阶大体相当 482
三 “别格”之所指及相关问题 486
四 《式》的条、款结构及其“纲要”与“细则”并存 490
五 “别式”之所指及相关问题 496
第五节 对唐前期《律》、《令》、《格》、《式》体系的几点认识 501
一 《唐六典》和《新唐书·刑法志》所述之得失 501
二 几点总结 504
第十章 《律》、《令》、《格》、《式》体系的变迁 507
第一节 类似《格》、《式》的几种法规及《格后长行敕》的编纂 508
一 “选格”、“举格”及“长行旨”、“烽式” 508
二 “格后长行敕”及其相关问题 514
第二节 《格式律令事类》的编纂与《大中刑律统类》 520
一 “《格式律令事类》”的编纂背景 521
二 “《格式律令事类》”的体例 527
三 “《格式律令事类》”的后续之举 533
第三节 长行敕的删定编纂与开元二十六年至唐末立法 536
一 开元以后的七次通盘立法 537
二 对中唐以来立法的几点认识 550
第四节 唐后期立法与法律体系之变 552
一 德宗对立法体制的两点调整 552
二 敕例及“长行敕”效力和地位的上升 557
三 “一切取最向后敕为定”及其解释 562
四 关于唐前、后期敕例及长行敕作用和地位的几点认识 565
第十一章 宋初三朝的“例”与规范形态的变迁——以礼例为中心的考察 567
第一节 礼例表述方式和含义的庞杂 568
一 “礼例”的指称和表述方式 568
二 “例”的庞杂和内涵不定 573
第二节 礼例的构成、援引及其反映的问题 578
一 宋初所援“礼例”中包括了前朝旧制 578
二 礼例可兼指礼典及《令》、《式》规定 583
三 以制敕为“例”和因习惯相承为“例” 587
第三节 礼例发展升华的趋向和相应的制度形态 592
一 著于现有《令》、《式》或编入《编敕》 592
二 “条例”的修撰 597
三 “著为定例” 605
第四节 例册、例簿的编纂和礼书的新形态 612
一 承敕编纂例册 613
二 各部门自编例簿 615
三 例簿、册的收录范围和作用 617
四 礼书类同“例册”的新趋势 619
第五节 辨所谓“淳化令式” 622
一 淳化并未立法而仅校改违碍文字 623
二 后唐仅存的唐代法书文本及相关认识 626
第十二章 中古“制定法运动”与“法律儒家化”进程 629
第一节 中古“制定法运动”及其兴衰起伏 629
一 魏晋时期制定法运动的开启 630
二 制定法运动在南北朝时期的展开 634
三 唐初以来制定法运动走向顶峰 647
四 制定法运动的迅速跌落和衰变 655
五 关于魏晋至隋唐制定法运动的几点认识 658
第二节 “儒家化进程”与魏晋以来的“制定法运动” 660
一 推进魏晋以来制定法运动的若干因素 660
二 “法律儒家化”命题及其内涵和背景 674
三 法律儒家化与制定法运动的关联 678
四 古文经学与法律儒家化及制定法运动 688
五 修礼典与定《律》、《令》的相互驱动 692
第三节 儒家化北支传统与制定法运动的高涨 698
一 北朝法律儒家化与制定法运动的同步发展 699
二 儒家化、汉化改革的缠绕与制定法运动的逐步推进 700
三 托古改制的三次高峰与制定法运动的逐浪高涨 708
四 关于北朝法律儒家化与制定法运动的几点认识 714
第四节 儒家化进程的终结与制定法运动的衰落 717
一 汉化的完成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718
二 经本经解趋于统一及其对法律儒家化进程的影响 722
三 礼典与法典的制作及礼、法关系的厘定 733
四 法律儒家化的终结与制定法运动的衰落 741
跋语 敕例、法典与中国古代法制的基本特征 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