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篇 产区社科资源 18
第一章 八闽政区 18
第一节 古代政区 18
第二节 近代政区 20
第二章 茶区产况 23
第一节 茶区分布 23
第二节 茶叶生产情况 29
第二篇 历史文物古迹 46
第一章 宗教茶史遗迹 46
第一节 古代仙道遗址 46
第二节 古代道教遗址 48
第二章 历代茶叶古迹 55
第一节 名茶名山名寺名泉 55
第二节 古迹古碑古具古窑 63
第三篇 生态环境风光 72
第一章 自然地理 72
第一节 地理概况 72
第二节 地形地貌 74
第二章 自然条件 78
第一节 气候条件 78
第二节 生物植被 82
第三节 茶区土壤 85
第三章 茶区风光 92
第一节 名茶区国家级景点 92
第二节 名茶区国家森林公园 96
第三节 名茶区省级景区 102
第四篇 茶种演化类群 110
第一章 茶种演化渊源 110
第一节 茶树物种源流 110
第二节 闽茶物种冠名 115
第三节 闽茶品类源流 118
第四节 窨茶香花源流 126
第二章 隔离分布茶种 134
第一节 现存野生茶树 134
第二节 茶种渊源 143
第五篇 名优特种产品 183
第一章 贡茶溯源 183
第一节 上古贡茶 183
第二节 宋至清代贡茶 185
第二章 名茶溯源 194
第一节 各类名茶精品 194
第二节 历史名贵茶品 201
第三节 现代全国名茶 205
第四节 国际活动优品 210
第六篇 科技创新成果 224
第一章 科教兴茶 224
第一节 科技研发 224
第二节 科技教育 229
第二章 茶技创新工程 234
第一节 良种繁育推广 234
第二节 垦植技术创新 237
第三节 有害生物控制 243
第四节 鲜叶价值工程 251
第三章 科技发展态势 258
第一节 茶业工程成果 258
第二节 茶技创新态势 260
第七篇 工艺装备变革 262
第一章 工艺变革 262
第一节 绿茶制造工艺变革 262
第二节 红茶制造工艺变革 272
第三节 乌龙茶制造工艺变革 291
第四节 白茶制造工艺变革 306
第五节 花茶制造工艺变革 312
第六节 再加工茶品创新 319
第二章 装备变革 323
第一节 茶园设施装备 323
第二节 制茶设施装备 324
第八篇 茶品物流贸易 330
第一章 物流变迁 330
第一节 古代茶叶物流 330
第二节 当代计划经济 339
第三节 当代市场经济 345
第二章 历代外贸 375
第一节 古代对外茶贸 375
第二节 清代对外茶贸 377
第三节 近代外贸茶港 383
第三章 当代外贸 404
第一节 计划经济外贸 404
第二节 自主出口贸易 410
第三节 出口产业集团 414
第九篇 精制国企变迁 427
第一章 轻工系统茶厂 427
第一节 绿茶、花茶精制茶厂 427
第二节 红茶精制茶厂 438
第三节 青茶精制茶厂 445
第二章 农垦系统精制厂 451
第一节 华侨农垦精制厂 451
第二节 茶业农垦精制厂 453
第十篇 茶德礼仪风情 456
第一章 宗教茶道茶德 456
第一节 仙家健身茶道 456
第二节 道家“仙茶”之德 457
第三节 佛家禅茶之礼 460
第二章 文艺风情器具 462
第一节 茗文歌谣艺德 462
第二节 民间茶俗风情 469
第三节 品茗饮茶器具 478
第十一篇 学会兴茶活动 482
第一章 学会组织 482
第一节 历届机构 482
第二节 学会历程 493
第二章 学术活动 498
第一节 学会年会 498
第二节 专题活动 512
第三节 张学研讨 517
第四节 学术交流 526
第三章 赴京活动 538
第一节 奥运中华茶文化宣传 539
第二节 招待驻华使节茶会 547
第四章 获奖论文 551
第五章 世博茶事 557
第一节 高峰论坛及国际倡议 557
第二节 世博园区茶叶展示 562
第三节 名茶茶艺品评优奖 564
第六章 赴澳茶事 567
第一节 在澳举办茶博会 567
第二节 多样的茶博会活动 570
第三节 丰硕的茶博会成果 573
第十二篇 八闽茶人风貌 577
第一章 当代茶人 577
第一节 杰出人才 577
第二节 高级人员 595
第二章 现代茶人 633
第一节 杰出人才 633
第二节 高级人员 644
第三章 古代茶人 658
第一节 仙道茶人 658
第二节 涉茶名士 660
主要参考文献 671
后记 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