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缘起 1
第二节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回顾 3
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4
二 农村流动儿童教育的研究 7
三 “留守”与“流动”儿童的比较研究 10
四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17
第三节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概念 19
一 农民工子女 19
二 留守儿童 20
三 流动儿童 20
第二章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立场 22
第一节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学科立场 22
一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教育学立场 23
二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心理学立场 24
三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社会学立场 25
第二节 学科研究立场的贡献与局限 26
一 学科研究立场的贡献 27
二 学科研究立场的局限 29
第三节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实践立场 31
一 研究立场的转变 31
二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实践立场 32
三 基于实践立场的观点和方法 35
第三章 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分析 40
第一节 农民工子女就学的相关政策 40
一 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 40
二 省级层面的相关文件 45
第二节 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演进路径 47
一 责任主体的演变 47
二 关注对象的演变 48
三 政策制定部门的演变 49
四 政策制定者的态度演变 49
第三节 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现实困境 51
一 “两为主”就学政策落实难困境 51
二 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去留困境 52
三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受忽视 53
第四节 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发展趋势 54
第四章 农村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现状——以贵州省为例 58
第一节 贵州省农村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状况 58
一 农村流动儿童入学状况 58
二 农村流动儿童学习与生活状况分析 63
第二节 贵州省农村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问题 73
一 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矛盾问题 73
二 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76
三 农村流动儿童的学习与心理问题 78
四 义务教育与义务教育后的衔接问题 79
第三节 农村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的个案分析 81
第四节 农村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文化分析 87
一 文化差异:农村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根源 88
二 文化碰撞:农村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表现 90
三 文化融合:农村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文化路径 92
四 文化自信:农村流动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93
第五节 农村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的改进对策 95
一 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95
二 进一步降低入学门槛 96
三 继续挖掘现有公办学校潜力 97
四 新建一批公办中小学校 98
五 扶持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 99
六 关注农村流动儿童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100
七 全面推行电子学籍制度 101
八 探索解决后义务教育的衔接问题 102
第五章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以贵州省为例 104
第一节 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 104
一 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描述 104
二 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 111
第二节 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 114
一 农村留守儿童身体的现状 114
二 农村留守儿童身体状况的原因分析 114
三 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15
第三节 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 117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与问题 117
二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原因 119
三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121
第四节 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语言状况 123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语言现状与问题 124
二 农村留守儿童语言问题的原因分析 130
三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语言问题的对策建议 132
第五节 贵州省农村留守女童的状况 136
一 贵州省农村留守女童的现状与问题 137
二 贵州省农村留守女童问题的原因分析 139
三 改善贵州省农村留守女童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141
第六节 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的个案分析 144
第六章 构建留守与流动儿童的关心关爱服务体系 152
第一节 对已有对策与建议的反思 152
一 建立在问题基础上的对策与建议 153
二 以干预措施为导向的对策与建议 153
三 已有对策与建议的不足 154
第二节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 156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156
二 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矛盾 159
三 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 161
第三节 建立农村流动儿童的关心服务体系 174
一 农村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 174
二 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矛盾 180
三 建立农村流动儿童的关心服务体系 182
主要参考文献 187
后记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