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目的和法律依据] 3
1.作为法律依据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3
2.司法解释制定过程 8
第一条[受案范围] 15
1.受案范围厘定之必要 15
2.合法权益 19
3.法律上利害关系 24
4.具体行政行为 29
5.拒绝公开之诉 36
6.内容方式之诉 39
7.反信息公开之诉 57
8.个人信息保护之诉 57
9.兜底条款 61
10.一并或单独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 70
11.多国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权利救济的规定 71
12.原告资格 78
13.滥诉问题 89
第二条[受案范围的排除] 97
1.程序性告知 97
2.拒绝提供公开出版物 103
3.拒绝信息创制 105
4.卷宗阅览 109
第三条[不履行主动公开义务之可诉性] 123
1.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123
2.不履行主动公开义务的可诉性 126
3.域外经验 129
4.诉的利益 131
5.穷尽行政救济 135
6.抽象行政行为 137
7.公益诉讼 139
8.余论 145
第四条[被告] 149
1.被告资格概说 149
2.依申请公开行为的被告 153
3.主动公开行为的被告 158
4.授权组织的被告资格 159
5.多阶段行为的被告确定 160
6.公共企事业单位问题 165
第五条[证据] 171
1.拒绝公开的证明责任 171
2.裁量正当性的证明责任 176
3.拒绝更正的证明责任 178
4.国家秘密的“呈堂豁免” 179
5.信息不存在与调取证据 182
6.“三需要”的说明责任 185
7.原告的证明责任 188
第六条[审理方式] 195
1.特殊审理方式的必要性 195
2.域外经验 198
3.中国路径 205
4.视情采取适当的审理方式 208
5.简易程序问题 210
第七条[与档案法的适用竞合] 215
1.问题的提出 215
2.政府信息与档案 217
3.域外对适用竞合的处理 221
4.现实困境 223
5.两分法 231
第八条[不予公开范围] 237
1.公开与例外 237
2.国家秘密 244
3.商业秘密 249
4.个人隐私 255
5.“三安全一稳定” 258
6.过程信息 261
7.历史信息 267
第九条[拒绝公开、更正判决] 273
1.判决方式的创新 273
2.课予义务判决 283
3.内容形式的判决 304
4.区分处理 307
5.拒绝更正判决 312
第十条[逾期不予答复判决] 317
1.答复判决 317
2.课予义务判决的参照适用 320
第十一条[反信息公开诉讼判决] 323
1.绪论 323
2.确认违法 324
3.责令采取补救措施 329
4.判决不得公开 333
5.暂时停止公开 340
第十二条[驳回诉讼请求判决] 355
1.驳回诉讼请求判决 355
2.告知 358
3.说明理由 373
4.驳回诉讼请求的具体情形 383
第十三条[法律效力] 397
1.法律效力 397
2.施行时间 398
附录 401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4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