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探寻“发生”的理路 1
一 “现代汉诗”的诗学理念 1
二 现代性的言说诉求 8
三 “新诗”与“新文学” 11
四 诗歌本体的谈论 14
上篇 寻求新的言说方式 23
第一章 “言文一致”的想象 23
一 言文相“离”的焦虑 24
(一)必要的分辨 24
(二)汉语言文“不相合” 29
(三)“传世之文”与“觉世之文” 34
二 “言文一致”的寻求 38
(一)与“文言”对立的“白话” 38
(二)“白话”对“现实”的分担 42
(三)“二元”态度的问题 43
(四)“言文一致”的提法 49
(五)激进的拼音化方案 53
三 语言变迁的自身特性 55
第二章 汉语内部的通道 60
一 从“文字问题”到“文学问题” 61
(一)“汉文问题之中心” 61
(二)“文学”的解决思路 68
二 “工具”革命与“形式”追求 81
(一)“白话”:“文学工具的革命” 81
(二)“文法”:语言内在结构的“疏通” 86
三 “有意的主张”:现代性的文学必需 93
第三章 “国语”的“文学生成” 99
一 “国语”:现代性的语言目标 101
(一)“国语”概念的来源 101
(二)“标准”:“选定”还是“建设”? 111
二 “文学”的生成方式 124
(一)对“白话诗”合法性的质疑 124
(二)“政治运动”还是“文学革命”? 130
(三)“说话”与“书写”的相互生成 136
三 “汉语”与“诗”的问题 146
(一)“母语”、“传统”与汉字 146
(二)“历史连续性”的必要体认 155
(三)对“新诗”的态度 162
下篇 诗歌作为特殊的言说 167
第四章 经验、语言与形式(上):晚清诗的内在矛盾 167
一 语言符号的更新 169
(一)“新名词”的意义 169
(二)政治性的革命方案 175
二 形式秩序的力量 188
(一)“新语句”与“古风格” 188
(二)古典诗的“程式”与“归化” 194
三 彰显矛盾的写作 200
(一)有意试验的文本 200
(二)形式上的挣扎与牺牲 217
(三)汉语言说方式的“维新” 227
第五章 经验、语言与形式(下):白话诗的句法转换 233
一 古典诗的美学机制 236
(一)汉语诗的“词法” 236
(二)近体诗的句法与意象 240
(三)形式与经验的矛盾 244
二 白话诗的“说话”方式 254
(一)“刷洗过的旧诗” 254
(二)寻求诗体的“解放” 258
(三)经验对形式的冲决 267
三 句法转换与语义生成 283
(一)白话诗的句法结构 283
(二)汉语的“严密化” 294
第六章 破坏中的期待:白话诗的诗意生成机制 304
一 必要的“形式”策略 306
(一)“须讲求文法” 306
(二)“文法”与“八事” 311
二 新的意义“对等原则” 316
(一)“隐喻”与“用典”问题 316
(二)“限度”与新的可能 321
三 诗歌语言的“符号学” 325
(一)“务去烂调套语” 325
(二)反“神话”语言 330
(三)大于“内容”的诗歌“修辞学” 333
四 新诗“具体的做法” 345
(一)哪一种“具体性”? 345
(二)“‘精密’的幻觉” 353
(三)感觉与想象的“具体性” 357
(四)“新体诗的音节” 365
余论 关于一种现代诗歌文类的确立 373
附录 “标准”与“尺度”:如何谈论“现代汉诗”? 377
一 辨析:“标准”与“尺度” 377
二 当代诗歌:本体认识无“标准” 379
三 “现代汉诗”:对新诗的一种谈论方式 382
四 深度个体言说:经验的尺度 384
五 对“现代汉语”的自觉:语言的尺度 386
六 诗之本体的意识:形式的尺度 389
主要参考文献 394
后记 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