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1
第二节 感官与认知 3
第三节 视觉与语言 6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范围 8
第五节 研究方法 9
第六节 语料来源及说明 11
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架构 12
第一节 文献回顾 12
一 语法化研究 12
二 认知动因研究 14
三 与其他视觉动词的比较研究 15
四 与“看”相关的格式研究 15
五 小结 17
第二节 理论架构 18
一 转喻 18
二 隐喻 20
三 一词多义 23
四 小结 26
第二章 “看”的义项分析 28
第一节 工具书中的“看” 28
第二节 “看”的各个义项及其句法表现 31
一 “观看”义 31
二 “观察”义 36
三 “认为”义 41
四 “取决于”义 45
五 “探访”义 49
六 “对待”义 51
七 “诊治”义 52
八 “照料”义 54
九 “提示”义 54
十 体标记 57
十一 助词 57
十二 连接词 57
第三节 义项分析 58
一 使用频率 58
二 句法分析 59
第三章 “看”语义演化的认知动因 62
第一节 转喻演化 62
一 “眼见即看”——“探访”义“看” 64
二 “眼见即看”——“诊治”义“看” 64
三 “眼见即看”——“照料”义“看” 64
四 “眼见即看”——“提示”义“看” 65
五 “眼见即看”——连接词“看” 65
第二节 隐喻演化 66
一 “身体即心智”——“观察”即“看” 67
二 “身体即心智”——“认为”即“看” 68
三 “身体即心智”——“对待”即“看” 69
四 “身体即心智”——“取决于”即“看” 70
五 “身体即心智”——体标记“看” 71
六 “身体即心智”——助词“看” 73
第三节 “看”的语义网络 73
第四章 “看”的语义演化的历时考察 75
第一节 研究方法 75
第二节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76
第三节 中古汉语——魏晋南北朝至宋代 77
一 魏晋南北朝 77
二 隋唐五代 79
三 宋代 80
第四节 近代汉语——元、明、清 81
一 元、明时期 81
二 清代 83
第五节 “看”语义的历时演变与其语义网络的相关性 86
一 上古汉语时期 86
二 中古汉语时期 87
三 近代汉语时期 87
第六节 连接词“看”的语法化历程 88
一 句法表现 88
二 “看”是边缘连接词 90
三 认知动因 91
四 虚化条件 91
五 其他的视觉动词 93
第五章 “看”与“见”、“看见”、“看到”的比较 95
第一节 “看”和“看见” 95
一 主要观点介绍 95
二 部分词典的解释 96
三 共时考察 97
四 历时考察 103
五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建议 108
第二节 “看见”和“看到” 112
一 共时考察 112
二 历时考察 116
三 意象图式分析 119
四 从“看见”、“看到”看现代汉语的词语更替现象 121
五 结论 122
第六章 由“看”组成的功能性构式 123
第一节 看V 123
一 “看V”的句法表现 124
二 “看V”构式出现的原因 127
三 构式“看V”的特点 129
四 “看V”和“见V” 131
五 余论 132
第二节 VV看 133
一 动词和动词重叠的特点 133
二 “VV看”的句法特点 135
三 “VV看”的语义特点 139
四 “VV看”的语法化及构式义 143
五 “VV看”的时间性 144
六 “VV看”与人称的关系 144
七 结论及余论 146
第三节 看来 146
一 “看来”的语义变化及主观化 147
二 “看来2”的形成 149
三 “看来1”是话语标记语 151
四 “看来1”的语用功能 152
五 结语 156
第四节 “P+X+看来”和“P+X+来看” 156
一 句法特点 157
二 对比分析 157
三 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160
四 余论 161
第五节 “看来”和“看起来” 162
一 看起来 162
二 看来 169
三 对比分析 170
四 结论及余论 173
结语 175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结论 175
第二节 现有工作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78
一 不足之处 178
二 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178
参考文献 180
后记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