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学科前沿研究报告 2010-2012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撰写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139417
  • 页数:3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大型丛书的子项目中的一种。报告每三年出版一部。书稿全面、系统、综合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外文学界2010~2012年主要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动态,并对学科发展前景作了必要的展望,充分反映了该科学目前的研究水平。

文艺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1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推进与新发展 1

(一)返正创新,对经典的重视与研究 1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 2

(三)“西马”文论研究的收获及其反思 4

(四)《讲话》研究的新推进 5

(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其他收获 6

二 美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复兴 6

(一)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学 7

(二)走向生活的美学研究 8

(三)传统美学理论研究与现代美学建构 10

三 “文化研究”热度的降低与反思 12

(一)对文化研究的反思与批判 12

(二)在困境中寻找突破 13

四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守正与拓展 15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19

一 概况 19

二 学科前沿动态 22

(一)先秦简帛文书研究成为热点 28

(二)清代诗文研究方兴未艾 28

(三)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元探索 29

(四)对当代学术趋势的理论反思 30

三 学科建设状况 31

四 学科发展前景 32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33

一 概况 33

二 学科前沿动态 35

三 学科建设状况 43

四 学科发展前景 45

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48

一 概况 48

二 学科前沿动态 51

(一)网络文学与类型小说研究 51

(二)当下文学批评现状反思 54

(三)乡土文学式微与“50后”写作的讨论 57

(四)莫言获奖引发的当代文学的自省 60

三 学科建设状况 64

四 学科发展前景 66

民间文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68

一 概况 68

二 学科前沿动态 72

三 学科建设状况 75

四 学科发展前景 79

(一)民间文学理论 79

(二)“非遗”中国视角 80

(三)民间价值建构 80

(四)异域经验比较 81

比较文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82

一 概况 82

二 学科前沿动态 83

三 学科建设状况 85

四 学科发展前景 90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93

一 概况 93

二 学科前沿动态 102

三 学科建设状况 108

四 学科发展前景 115

中国近代文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117

一 概况 117

二 学科反思与小说诗词戏曲研究 120

三 桐城派研究 122

四 报刊、传教士和女性文学研究 124

五 近代室是近代文学研究的重镇 126

中国古典文献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129

一 概况 129

二 学科前沿动态 130

(一)中国古典文献学近三年研究热点及代表作品 130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前沿人物及代表作 139

三 本室情况介绍 142

四 学科发展前景 142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144

一 中国史诗学 147

(一)学科发展总体状况 147

(二)学科前沿动态 150

(三)学科前沿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52

(四)本所学科发展的基本定位 154

二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 157

(一)学科发展总体状况 157

(二)资料学建设拓宽学术领域 159

(三)基础研究的有序深入:关注现实,论题多元化 163

(四)发挥学术平台的积极效应,聚集队伍,培养人才 169

三 扶持学科民俗学 171

(一)民俗学的历史背景 171

(二)中国民俗学现状 173

(三)研究项目 178

(四)本学科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 179

四 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数字化典藏实践 180

外国文学理论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186

一 概况 186

二 学科前沿动态 187

三 学科建设状况 192

(一)主要研究项目 192

(二)主要学术成果 194

四 学科发展前景 195

英美文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198

一 概况 198

二 学科前沿动态 198

三 学科建设状况 208

四 学科发展前景 210

俄罗斯文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212

一 概况 212

二 学科前沿动态 213

三 学科建设状况 219

四 学科发展前景 220

中北欧文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222

一 概况 222

二 学科前沿动态 223

三 学科建设状况 228

东南欧拉美文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231

一 概况 231

二 学科前沿动态 232

三 学科建设状况 242

东方文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244

一 概况 244

二 学科前沿动态 245

三 学科建设状况 253

四 学科发展前景 254

句法语义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255

一 概况 255

(一)学科历史沿革 255

(二)学科队伍建设 256

(三)重要研究成果 256

(四)优势与问题 258

二 学科前沿动态 258

(一)词类问题的理论总结与拓展 258

(二)“的”的句法性质和表义功能 260

(三)汉语话题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262

(四)国外功能语言学派的新发展 262

三 学科建设状况 264

(一)本学科学者的主要学术成果 264

(二)重要学术活动及影响 268

四 学科发展前景 269

古代汉语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271

一 概况 271

二 学科前沿动态 272

(一)古汉语语法研究 273

(二)训诂学研究 278

(三)汉语文字学与出土文献学研究 280

(四)音韵学研究 283

(五)国内外学科前沿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286

三 学科建设状况 286

四 学科发展前景 287

历史语法与词汇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288

一 概况 288

(一)学科历史沿革 288

(二)学科队伍建设 289

(三)重要研究成果 290

(四)优势与不足 292

二 学科前沿动态 293

(一)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293

(二)汉语词汇史研究 296

(三)语法化研究 297

(四)汉语史中语言接触问题研究 298

三 学科发展前景 300

汉语方言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302

一 概况 302

(一)学科历史沿革 302

(二)学科队伍建设 303

(三)重要研究成果 303

(四)优势与问题 305

二 学科前沿动态 305

(一)西北地区出现新的汉语方言研究群体 305

(二)从地理分布的角度来研究方言有新看点 305

(三)文白异读和历史层次研究有新突破 306

(四)语言资源与方言濒危 306

(五)汉语方言濒危问题的讨论 307

(六)海外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点 307

(七)语言库藏类型学和显赫范畴 308

(八)发现了新的方言韵书 308

(九)语言接触理论对汉语方言学产生重要影响 308

(十)方言调查和音标输入法出现了更好用的软件 309

三 学科建设状况 309

(一)主要学术成果 309

(二)重要学术活动及影响 312

(三)本学科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314

四 学科发展前景 314

语音与言语科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316

一 概况 316

(一)学科发展历史 316

(二)阶段成果与国家项目 317

(三)科研队伍和人才建设 318

(四)优势与问题 318

二 学科前沿动态 319

(一)言语产生与发音机理研究 319

(二)方言语音与语音类型学研究 320

(三)婴幼儿语言习得与认知发展 322

(四)二语语音习得 326

(五)韵律的声学与心理认知、多模态研究 327

(六)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329

三 学科建设状况 330

(一)发展水平、地位作用 330

(二)承担项目 331

(三)主要成果 331

四 学科发展前景 335

(一)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335

(二)应用系统研发工作 336

词典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337

一 概况 337

二 学科前沿动态 338

(一)理论观点与热点 338

(二)重点辞书 339

(三)学术会议 341

三 学科建设状况 342

(一)词典学学科发展情况 342

(二)词典编辑室学科发展成果 344

四 学科发展前景 345

(一)面向国际的辞书编纂研究 346

(二)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描写与体系建构 347

(三)现代化辞书编纂研究手段建设 347

计算语言学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349

一 学科前沿动态 349

二 关于本学科的研究范式 351

三 国内本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 353

四 本学科在本所的发展状况 357

五 学科发展前景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