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意义、目的 2
一 研究缘起 2
二 研究意义 4
三 研究目的 6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7
一 梳理自然哲学至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进路 8
二 论文创新之处 11
三 论文创新之意义 14
第三节 研究难点 16
一 物质本体论之弊:难以解释物质运动的动因 16
二 马克思哲学自创立以来饱受教条主义曲解 20
第一章 本体论的历史、现状及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24
第一节 古代形而上学对本体论的定位 24
一 对形而上学不同时期本体论范畴的解读 25
二 存在与在者、真理与意见对立的逻各斯进路 29
三 从客体到主体、从理念到感觉的人本主义进路 34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扬弃和超越 36
一 从物质本体、知识本体到以人为本和实践本体 37
二 马克思实现本体论转向,引领哲学革命 41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物质本体论的批判 46
第三节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争论 49
一 本体论的基础意义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革命 50
二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名称的争议 52
三 实践在马克思哲学及本体论中的核心地位 56
第二章 “实体即主体”与“马克思哲学之本” 64
第一节 “实体即主体”的二重性及其辩证意义 66
一 “实体即主体”的客体性与主体性 66
二 “实体即主体”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 70
三 实践本体论与辩证法的关系 73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之本”与实践本体论逻辑 76
一 实践的唯物主义 77
二 人本主义 80
三 自由解放学说 84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革命:主体本体论扬弃客体本体论 86
一 知识本体论与科学技术文明 86
二 实践本体论对知识本体论的扬弃与超越 94
三 从物质运动的本性看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 97
第三章 本质力量对象化: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灵魂 103
第一节 新思想的闪电:《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03
一 《法哲学原理》的积极意义和问题所在 104
二 马克思对《法哲学原理》的批判 111
第二节 新哲学的惊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21
一 马克思转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外因 122
二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125
三 人性异化的根源与异化扬弃、本性复归 130
第三节 新世界的号角:《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34
一 黑格尔“自我意识”辨析与客体本体论批判 135
二 建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阐发实践唯物主义 141
三 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45
四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148
第四章 实践唯物主义的奠基:《德意志意识形态》 156
第一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圣布鲁诺”篇场景 157
一 鲍威尔对“自我意识”的道白 158
二 马克思批判“自我意识”的一般背景 159
三 马克思批判“自我意识”的本体论意义 160
第二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圣麦克斯”篇情景 166
一 施蒂纳对“唯一者”的道白 167
二 马克思批判“唯一者”的一般背景 169
三 马克思批判“唯一者”的本体论意义 171
第三节 《德意志意识形态》之“费尔巴哈”篇意境 176
一 马克思清算费尔巴哈的一般背景 177
二 历史起点:实践作为“本体”的五种形式 182
三 以实践为本体清算费尔巴哈 188
四 实践构成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190
第五章 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宣言》的本体论情境 195
第一节 共产主义思想史与宗教渊源 197
一 世界大同与基督教伦理思想 198
二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萌芽与初步阐发 206
三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完成 215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224
一 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石 224
二 批判格恩律的“历史编纂学”对经济原理的歪曲 232
三 批判格奥尔格·库尔曼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 237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说出来的“道” 246
一 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46
二 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251
三 实现共产主义的多条道路 254
结束语 261
参考文献 264
后记 274
附录 黄湘中博士论文答辩记录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