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之我 程朱理学之精神自我思想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斯萍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32868438
  • 页数:3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运用文化·诠释·转换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心理学的一部力作。全书从过去科学心理学的视角扩展到文化历史的视角,从义理诠释拓展到实证实践诠释,从挖掘整理扩大到转换应用,对中国心理学史的历史文化背景、良知说、人性论、人际关系、心理咨询治疗、审美思想、传统人格结构及现代延伸等重要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导言 4

一、文化与自我 4

二、中西方文化与中国人的自我 7

三、本研究的缘起与目的 10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之转向与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之意义 17

第一节“方法决定论”导致西方心理学发展之弊端 17

第二节“对象决定论”决定现代心理学发展之方向 21

第三节“对象决定论”揭示中国心理学史研究内容 26

第二章 中西方心理学体系问题与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之思路 37

第一节 中西方心理学体系的结合问题 37

一、问题:从中国心理学史教材的编写说起 37

二、科学性:中西方心理学体系的一致追求 39

三、科学性原则:中西方心理学结合的保证 42

第二节 中西方心理学体系结合的方法 45

一、外在逻辑原则:教材的解决方式 45

二、科学性原则:潘菽的解决方式 47

三、困境与改革:“尊重人文,强调体系” 50

第三节 中西方心理学体系结合的对象 53

一、异质说:中西方心理学体系的矛盾论 54

二、求同说:中西方心理学体系的结合观 56

三、精神性:中西方心理学共同的新主题 57

第三章 理学精神自我思想之外在逻辑(一):弊端与超越 63

第一节 心脑不分:西方主流心理学弊端之一 63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或主题的重大转换 63

二、“脑”与“心”:心理学研究对象之思考 66

三、从超个人心理学到理学心理学 68

第二节 人兽不分:西方主流心理学弊端之二 71

一、“人—兽”类比:心理学研究的传统范式 71

二、从“人—兽”类比到“人—机”类比:传统的微调 73

三、“人—兽”之别或精神心理: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 78

第三节 心生不分:西方主流心理学弊端之三 81

一、人性与心理机能 81

二、心理机能产生的观点 84

三、意识或精神心理产生的观点 87

第四章 理学精神自我思想之外在逻辑(二):心理学与自我 92

第一节 自我之心理学研究 92

一、心理学自我研究之先河 92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自我 94

三、社会心理学与自我 95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自我 95

五、认知心理学与自我 97

六、心理人类学与自我 98

七、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与自我 98

第二节 自我之精神性演化 99

一、自我发展的“ego”阶段 100

二、自我发展的“self””阶段 103

三、自我发展的“super-ego”阶段 107

第三节 自我之双二元结构 111

一、自我的人性层次 112

二、自我的意识维度 116

第五章 理学精神自我思想之内在逻辑(一):思想背景 123

第一节 天理道心 123

一、“天理”与“人事” 123

二、“天理”与“道心” 130

三、“道心”与“精神心理” 133

第二节 万物之灵 137

一、人贵论:理学精神心理学之思想源头 137

二、道德说:理学精神心理学之内在规定 140

第三节 人性之善 145

一、西方心理学的人性观 145

二、中国文化的人性解读 149

三、天命之性:理学精神心理学之逻辑起点 154

第六章 理学精神自我思想之内在逻辑(二):孔孟观点 157

第一节 孔子之君子自我观 157

一、君子自我的心理结构及本质 158

二、君子自我的核心与表现 164

第二节 孟子之圣人自我观 168

一、成圣人人可为 169

二、圣人自我的结构 171

三、圣人自我的核心与表现 173

第三节 孔孟之自我修养观 177

一、个体自身努力 178

二、外部环境熏陶 182

第七章 理学精神自我之心理功能(一):伦理认知 186

第一节 物理认知与伦理认知 186

一、中西方认知特点 186

二、墨子之物理认知观 190

第二节 伦理认知之先秦观点 194

一、孔子之伦理认知思想 194

二、孟子之伦理认知思想 200

第三节 理学之伦理认知思想 204

一、张载之伦理认知思想 204

二、程朱之伦理认知思想 208

第八章 理学精神自我之心理功能(二):意向过程 215

第一节 圣人无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15

一、情绪与情感 215

二、常情与私情 219

三、无情与有情 225

第二节 志公意私:志者心之所向也 229

一、心统性情:精神之意志结构 229

二、以意驱志:心理学之意志理论 235

三、以志御意:理学之意志理论 238

第九章 理学精神自我之基本理论:学以成圣 241

第一节 内在超越论 241

第二节 圣人可学论 249

一、人人皆可为尧舜 249

二、何为圣人? 251

第三节 圣人与君子 257

第十章 理学精神自我之修炼实践:内外一体 263

第一节 认知加工路径:格物与致知 263

第二节 意识调节技术:主静与主敬 270

第三节 观察学习模式:学颜子与观气象 277

结语 286

一、理学之文化价值 286

二、理学之“人性论”错误 287

三、理学之“情欲论”错误 291

四、理学之心理学意义 299

五、理学精神自我思想之弊端 301

后记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