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区苜蓿》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启忠,王宗礼,徐丽君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30390578
  • 页数:671 页
图书介绍:苜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利用史,是我国主要的牧草资源,具有其它牧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它不仅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经济价值,在我国旱地农业,特别是草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干旱半干旱区苜蓿生态生理学特性及其遗传多样性,讨论了苜蓿根系生长分布和种子形成特性,并对旱地苜蓿的生产性能、营养变化和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同时介绍了旱地苜蓿种植技术和管理原理与措施,以及苜蓿的加工贮藏、安全性评价及合理利用技术。全书内容丰富,旁征博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第一章 旱区苜蓿生态资源 1

第一节 旱区农业生态特点 1

一、旱区农业 1

二、旱区农业类型分区 2

三、旱区生态特点 4

第二节 旱区苜蓿生态优势与障碍因素 7

一、旱区苜蓿发展优势 8

二、旱区苜蓿发展主要障碍因素 10

第三节 旱区苜蓿发展战略 11

一、我国苜蓿产业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11

二、我国苜蓿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2

三、苜蓿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5

四、苜蓿产业优先发展领域 17

第四节 旱区苜蓿发展的主要途径 18

一、梳理几种关系 18

二、建立现代节水灌溉系统 19

三、选用耐旱抗寒品种 20

四、构建现代栽培体系 20

五、形成多样化产品结构 21

六、提升生产加工机械化程度 21

参考文献 22

第二章 旱区苜蓿育种 23

第一节 国内外苜蓿育种概况 23

一、国内育种概况 23

二、国外育种概况和动态 29

第二节 苜蓿种质资源及其细胞学 32

一、分类 32

二、细胞遗传 34

第三节 苜蓿育种目标 36

一、育种目标 36

二、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41

第四节 苜蓿开花机制与杂交 42

一、花芽分化 42

二、杂交技术 43

第五节 苜蓿主要育种方法 44

一、引种与驯化 44

二、选择育种 46

三、杂交育种原则 48

四、综合品种育种 50

五、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52

六、利用生物技术改良苜蓿性状 54

参考文献 59

第三章 苜蓿花粉特点及形态特征 61

第一节 苜蓿花粉特点及孢粉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1

一、花粉特点 61

二、孢粉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1

第二节 苜蓿花粉研究进展 62

一、孢粉学基础研究 62

二、花粉形态应用研究 63

三、花粉形态研究趋势 64

第三节 苜蓿花粉形态研究方法 64

一、植株标本和花粉样品采集 64

二、花粉样品前处理 65

三、显微观察 65

四、显微摄影 66

五、花粉形态描述 66

第四节 苜蓿花粉形态特征 66

一、花粉的形成 66

二、花粉极性和对称性 68

三、花粉形态和组成 69

四、花粉萌发器官 70

五、花粉壁构造及纹饰 71

六、几种苜蓿种或品种的花粉形态 73

参考文献 76

图版说明 78

第四章 旱区苜蓿良种繁殖 82

第一节 影响苜蓿种子产量诸因素 82

一、种子生产 82

二、种子产量对水分的响应 82

三、种子产量对施肥的响应 83

四、种子产量与植株密度 86

五、种子产量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89

第二节 苜蓿种子繁殖特性 89

一、生殖生长 90

二、繁殖分配 92

第三节 苜蓿生殖器官数量特征 93

一、花器官 93

二、荚果 99

三、种子高产特征 103

第四节 水肥对苜蓿种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103

一、种子产量对群体密度的响应 103

二、施肥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104

三、种子水分变化 106

四、种子干物质积累 107

五、种子质量动态 108

第五节 苜蓿种子生产技术要点 110

一、种子田的选择与布局 110

二、播种 111

三、杂草防控 111

四、水肥管理 112

五、人工辅助授粉 112

六、种子收获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五章 旱区苜蓿生产性能 115

第一节 苜蓿生产性能的形成基础 115

一、光合作用 115

二、再生性 116

三、秋眠性 117

四、产量特性 121

五、品质特性 127

第二节 苜蓿的光合特性 133

一、不同品种光合特性 133

二、光合速率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 134

三、光合特性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135

四、光合特性评价 135

第三节 苜蓿产量构成要素 136

一、株高 136

二、生长速度 139

三、枝条直径 140

四、再生性 141

五、株型结构 142

六、空间生产结构 143

七、根颈 144

八、产量构成要素的相关性 146

九、应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品种的生产性能 148

第四节 不同生态区苜蓿产量 150

一、科尔沁沙地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 150

二、土默特平原低产田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 151

三、库布齐沙漠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 152

四、河套灌区盐碱地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 153

五、河西走廊盐碱地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 156

六、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TWINSPAN分类 158

七、不同生态区苜蓿产量比较 160

第五节 苜蓿品质特性 162

一、茎叶比与鲜干比 162

二、营养成分 163

三、不同茬次牧草的营养成分 163

四、品质特性的相关分析 164

五、地上生物量及营养物质累积 166

第六节 苜蓿品种生产性能评价 170

一、综合性状分析 170

二、旱地生产力 173

第七节 苜蓿品种选择 175

一、优良品种的特性 175

二、品种选择原则 176

参考文献 177

第六章 旱区苜蓿草地建植 180

第一节 影响苜蓿草地建植诸因素 180

一、我国苜蓿栽培草地发展现状 180

二、国外苜蓿栽培草地发展现状 183

三、自毒性与轮作 189

四、播种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98

第二节 不同栽培技术下苜蓿地上生物量变化 204

一、品种筛选与应用 204

二、耕翻深度对产草量的影响 205

三、播种期对产草量的影响 205

四、播种量与行距优化 206

五、干埋集雨播种与产量 213

第三节 不同栽培技术下苜蓿地下生物量变化 215

一、土壤含水量与紧实度 215

二、根系 216

三、根颈 219

第四节 保护播种与苜蓿产量 220

一、荞麦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220

二、小麦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222

三、苜蓿保护播种的可行性 223

第五节 盐碱地苜蓿种植 225

一、盐碱地积盐特点 225

二、盐碱地播种 225

三、幼苗田间耐盐性诊断 227

四、改良盐碱地效果评价 227

第六节 苜蓿草地建植要点 232

一、苜蓿草地建植成功的关键要素 232

二、苜蓿草地建植失败的原因 233

三、苜蓿草地建植作业流程 235

参考文献 235

第七章 旱区苜蓿混播草地 241

第一节 苜蓿混播草地的多样性 241

一、稳定性 241

二、群落组合 242

三、产量与品质 248

四、施肥管理 253

五、刈割策略 254

第二节 苜蓿混播草地群落特性 255

一、混播群落组合优化 255

二、出苗状况 256

三、物候期 256

四、根颈直径动态变化 258

五、种群生长速率动态变化 258

六、群落各组分的越冬性 260

第三节 苜蓿混播群落生物量 261

一、草层生物量动态变化 261

二、地下生物量变化 261

三、茎叶比动态 262

四、群落产量的动态变化 264

第四节 苜蓿混播群落的品质 264

一、粗蛋白 264

二、粗灰分 265

三、粗脂肪 265

四、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 266

第五节 苜蓿混播草地的生物学评价 266

一、生物量分布 266

二、种间竞争与群落稳定性 269

三、混播草地综合评价 273

第六节 盐碱地苜蓿混播草地建植 274

一、建植方法 275

二、群落生长特性 276

三、不同混播组合产量比较 276

四、效果分析 278

参考文献 279

第八章 旱区苜蓿杂草防控 283

第一节 杂草对苜蓿的危害及其特性 283

一、杂草的危害 283

二、杂草的竞争 285

三、杂草种子库 288

四、杂草种类的多样性 290

第二节 苜蓿地杂草种子库 292

一、杂草种子库组成 292

二、杂草种子库密度及其垂直分布 293

第三节 苜蓿地杂草发生规律 294

一、前茬作物对杂草发生规律的影响 294

二、前茬作物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297

三、前茬作物对产量的影响 297

第四节 苜蓿地杂草防除效果 298

一、不同除草方法的效果比较 298

二、除草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299

三、除草方式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00

四、除草方法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300

五、除草剂的防除效果 301

第五节 苜蓿杂草防控策略 302

一、杂草的识别 303

二、杂草防控路径 303

三、除草剂的使用要点 304

四、杂草综合防控 305

参考文献 305

第九章 旱区苜蓿水肥管理 308

第一节 苜蓿对水肥的响应 308

一、水分对生产力的影响 308

二、生长对营养的需求 313

三、施肥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17

四、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17

五、水肥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318

第二节 苜蓿的水肥调控 320

一、水分管理技术优化 320

二、施肥技术优选 321

三、田间管理对水肥效应的影响 328

四、水肥效应分析 329

第三节 水肥耦合对苜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33

一、水肥耦合设计优化 333

二、水肥对产量的影响 333

三、水肥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337

第四节 施肥对苜蓿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40

一、水肥组配优化 340

二、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对水肥的响应 340

三、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施肥的回归分析 341

第五节 施肥对苜蓿草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342

一、施肥水平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2

二、土壤肥力的变化 345

第六节 苜蓿茬口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其后作产量的影响 347

一、土壤特性 347

二、后作产量 349

第七节 苜蓿水肥管理策略 349

一、水分管理 349

二、营养诊断 351

三、营养调控 354

参考文献 358

第十章 旱区苜蓿冻害防御 362

第一节 苜蓿适应寒冷的多样性 362

一、适应寒冷的路径 362

二、秋眠性对抗寒的响应 367

三、影响越冬的因素 368

四、寒温带的苜蓿种植 372

第二节 苜蓿对寒冷的生理响应 372

一、越冬性 372

二、相同生长年限不同品种对寒冷的生理响应 374

三、不同生长年限相同品种对寒冷的生理响应 384

四、不同生长环境下相同品种对寒冷的生理响应 387

第三节 苜蓿品种抗寒性综合分析 390

一、响应寒冷的生理变化 390

二、抗寒指标的相关性及指标筛选 390

三、不同品种抗寒性聚类分析 391

四、抗寒性评价 392

第四节 苜蓿冻害防御 393

一、冻害的发生 393

二、受冻评估 393

三、栽培技术对越冬的影响 394

四、受冻原因 396

五、冻害防御技术 398

第五节 苜蓿冻害管理策略 398

一、影响安全越冬的主要因素 398

二、保障安全越冬的刈割策略 399

三、维持越冬前的土壤养分管理 400

四、延长冬季积雪覆盖时间的途径 401

五、避免秋冬季受冻的路径 402

参考文献 402

第十一章 旱区苜蓿干草调制 407

第一节 苜蓿干草调制研究进展 407

一、国外苜蓿干草调制 407

二、形态发育与品质 408

三、刈割制度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10

四、干草营养质量评价 414

五、生长度日与刈割时期 419

六、秋眠性对刈割制度的影响 421

七、机械碾压对苜蓿的影响 424

八、干燥与贮藏过程中的营养损失 428

九、干燥技术 430

十、干草调制过程中防腐剂的应用 432

第二节 苜蓿刈割制度 434

一、不同品种对刈割制度的响应 434

二、不同刈割制度对产量的影响 436

第三节 调制技术对苜蓿干草质量的影响 439

一、刈割时期对干草质量的影响 439

二、不同调制措施对干草质量的影响 441

三、干草对调制方法的响应 445

第四节 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的营养物质损失 446

一、调制干草时的营养物质变化 446

二、干草收获和储藏过程中营养物质损失 446

第五节 苜蓿干草调制要点 447

一、调制干草的难点 447

二、干草生产要点 447

三、减少营养物质损失的措施 449

参考文献 450

第十二章 旱区苜蓿青贮 456

第一节 苜蓿青贮研究进展 456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456

二、青贮的发酵过程 456

三、添加剂对发酵品质的影响 457

四、几种特殊青贮 459

第二节 苜蓿单贮品质 460

一、原料特性 460

二、单贮发酵品质动态变化 461

三、单贮质量 463

第三节 苜蓿混贮质量 464

一、苜蓿与直穗鹅观草混贮 464

二、苜蓿与玉米混贮 470

三、苜蓿与苹果渣混贮 471

四、苜蓿与马铃薯渣混贮 476

第四节 苜蓿添加物青贮 480

一、绿汁发酵液及纤维素酶对青贮质量的影响 480

二、酸性物质对青贮质量的影响 485

三、糖蜜对不同含水量苜蓿青贮质量的影响 488

第五节 苜蓿青贮质量综合分析 492

一、发酵品质聚类分析 492

二、营养成分聚类分析 494

第六节 添加剂在苜蓿青贮中的应用 495

一、添加剂选择与设计优化 495

二、添加剂对单贮质量的影响 496

三、添加剂对混贮质量的影响 497

四、添加剂对青贮效果的分析 503

第七节 发酵苜蓿TMR 504

一、苜蓿TMR设计优化 504

二、苜蓿TMR发酵品质 506

三、苜蓿TMR效果分析 515

第八节 苜蓿青贮轻简技术 516

一、影响青贮品质的因素 516

二、青贮要点 518

三、青贮注意事项 520

参考文献 520

第十三章 旱区苜蓿青贮微生物 524

第一节 饲草青贮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524

一、青贮饲料的微生物组成 524

二、青贮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 525

三、青贮乳酸菌 526

四、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的影响 526

五、乳酸菌青贮添加剂 527

第二节 苜蓿青贮中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 530

一、原料表面附生微生物种类与数量 530

二、单贮微生物菌群数量动态变化 531

三、混贮微生物菌群数量动态变化 534

四、水分含量和糖蜜浓度对青贮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538

第三节 苜蓿青贮微生物数量分析 543

一、单贮中各种微生物数量的比较 543

二、混贮中各种微生物数量的比较 547

三、单贮与混贮中各种微生物数量的比较 552

四、水分含量和糖蜜浓度对青贮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54

五、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最大值聚类分析 556

第四节 苜蓿青贮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理生化特性 561

一、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561

二、乳酸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 566

第五节 苜蓿青贮饲料优良乳酸菌的筛选 568

一、乳酸菌发酵24h和48h pH的测定与比较 568

二、乳酸菌产酸速率的测定和产酸能力的比较 569

三、乳酸菌生长曲线的测定与繁殖速度的比较 570

四、乳酸菌发酵效果 571

第六节 苜蓿青贮微生物特性评述 572

一、微生物种群数量 572

二、乳酸菌种类特性 573

三、青贮饲料中的优良乳酸菌 574

四、优良乳酸菌的发酵效果 574

参考文献 575

第十四章 旱区苜蓿草地健康评价 579

第一节 草地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 579

一、草地健康诊断 579

二、健康评价的形态学特征 580

三、健康评价的生理特性 583

第二节 苜蓿草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83

一、构建指标体系框架的原则 583

二、指标收集与确定 583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584

第三节 苜蓿健康形态学诊断 590

一、株高 590

二、单株分枝数 591

三、叶类 592

四、草层 597

五、越冬率 600

六、再生速度 601

七、产草量 602

八、应用形态指标综合分析 603

第四节 苜蓿健康根系诊断 604

一、根的形态特征 604

二、根系特性 608

三、根系形态特征综合分析 610

四、根系评价 611

第五节 苜蓿健康营养及生理生化诊断 612

一、养分 613

二、光合生理生化 615

三、养分生理生化综合分析 624

四、营养及生理生化评价 625

第六节 苜蓿健康土壤性状诊断 626

一、物理性状 626

二、pH 632

三、养分状况 632

四、微生物 638

五、理化性状评价 648

第七节 苜蓿草地健康综合评价 649

一、模糊理论与评价方法 649

二、模糊综合分指标评价 650

三、系统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652

四、筛选指标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653

五、综合评价 654

六、评价指标与标准 654

参考文献 655

附录一 植物种名词条 659

附录二 索引 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