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区苜蓿](https://cover.qianqiantushu.cc/97/s6047fde.jpg)
![旱区苜蓿](https://cover.qianqiantushu.cc/97/s6047fde.jpg)
旱区苜蓿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启忠,王宗礼,徐丽君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30390578
- 页数:671 页
第一章 旱区苜蓿生态资源 1
第一节 旱区农业生态特点 1
一、旱区农业 1
二、旱区农业类型分区 2
三、旱区生态特点 4
第二节 旱区苜蓿生态优势与障碍因素 7
一、旱区苜蓿发展优势 8
二、旱区苜蓿发展主要障碍因素 10
第三节 旱区苜蓿发展战略 11
一、我国苜蓿产业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11
二、我国苜蓿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2
三、苜蓿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5
四、苜蓿产业优先发展领域 17
第四节 旱区苜蓿发展的主要途径 18
一、梳理几种关系 18
二、建立现代节水灌溉系统 19
三、选用耐旱抗寒品种 20
四、构建现代栽培体系 20
五、形成多样化产品结构 21
六、提升生产加工机械化程度 21
参考文献 22
第二章 旱区苜蓿育种 23
第一节 国内外苜蓿育种概况 23
一、国内育种概况 23
二、国外育种概况和动态 29
第二节 苜蓿种质资源及其细胞学 32
一、分类 32
二、细胞遗传 34
第三节 苜蓿育种目标 36
一、育种目标 36
二、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41
第四节 苜蓿开花机制与杂交 42
一、花芽分化 42
二、杂交技术 43
第五节 苜蓿主要育种方法 44
一、引种与驯化 44
二、选择育种 46
三、杂交育种原则 48
四、综合品种育种 50
五、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52
六、利用生物技术改良苜蓿性状 54
参考文献 59
第三章 苜蓿花粉特点及形态特征 61
第一节 苜蓿花粉特点及孢粉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1
一、花粉特点 61
二、孢粉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1
第二节 苜蓿花粉研究进展 62
一、孢粉学基础研究 62
二、花粉形态应用研究 63
三、花粉形态研究趋势 64
第三节 苜蓿花粉形态研究方法 64
一、植株标本和花粉样品采集 64
二、花粉样品前处理 65
三、显微观察 65
四、显微摄影 66
五、花粉形态描述 66
第四节 苜蓿花粉形态特征 66
一、花粉的形成 66
二、花粉极性和对称性 68
三、花粉形态和组成 69
四、花粉萌发器官 70
五、花粉壁构造及纹饰 71
六、几种苜蓿种或品种的花粉形态 73
参考文献 76
图版说明 78
第四章 旱区苜蓿良种繁殖 82
第一节 影响苜蓿种子产量诸因素 82
一、种子生产 82
二、种子产量对水分的响应 82
三、种子产量对施肥的响应 83
四、种子产量与植株密度 86
五、种子产量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 89
第二节 苜蓿种子繁殖特性 89
一、生殖生长 90
二、繁殖分配 92
第三节 苜蓿生殖器官数量特征 93
一、花器官 93
二、荚果 99
三、种子高产特征 103
第四节 水肥对苜蓿种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103
一、种子产量对群体密度的响应 103
二、施肥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104
三、种子水分变化 106
四、种子干物质积累 107
五、种子质量动态 108
第五节 苜蓿种子生产技术要点 110
一、种子田的选择与布局 110
二、播种 111
三、杂草防控 111
四、水肥管理 112
五、人工辅助授粉 112
六、种子收获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五章 旱区苜蓿生产性能 115
第一节 苜蓿生产性能的形成基础 115
一、光合作用 115
二、再生性 116
三、秋眠性 117
四、产量特性 121
五、品质特性 127
第二节 苜蓿的光合特性 133
一、不同品种光合特性 133
二、光合速率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 134
三、光合特性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135
四、光合特性评价 135
第三节 苜蓿产量构成要素 136
一、株高 136
二、生长速度 139
三、枝条直径 140
四、再生性 141
五、株型结构 142
六、空间生产结构 143
七、根颈 144
八、产量构成要素的相关性 146
九、应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品种的生产性能 148
第四节 不同生态区苜蓿产量 150
一、科尔沁沙地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 150
二、土默特平原低产田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 151
三、库布齐沙漠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 152
四、河套灌区盐碱地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 153
五、河西走廊盐碱地不同苜蓿品种的产量 156
六、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TWINSPAN分类 158
七、不同生态区苜蓿产量比较 160
第五节 苜蓿品质特性 162
一、茎叶比与鲜干比 162
二、营养成分 163
三、不同茬次牧草的营养成分 163
四、品质特性的相关分析 164
五、地上生物量及营养物质累积 166
第六节 苜蓿品种生产性能评价 170
一、综合性状分析 170
二、旱地生产力 173
第七节 苜蓿品种选择 175
一、优良品种的特性 175
二、品种选择原则 176
参考文献 177
第六章 旱区苜蓿草地建植 180
第一节 影响苜蓿草地建植诸因素 180
一、我国苜蓿栽培草地发展现状 180
二、国外苜蓿栽培草地发展现状 183
三、自毒性与轮作 189
四、播种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98
第二节 不同栽培技术下苜蓿地上生物量变化 204
一、品种筛选与应用 204
二、耕翻深度对产草量的影响 205
三、播种期对产草量的影响 205
四、播种量与行距优化 206
五、干埋集雨播种与产量 213
第三节 不同栽培技术下苜蓿地下生物量变化 215
一、土壤含水量与紧实度 215
二、根系 216
三、根颈 219
第四节 保护播种与苜蓿产量 220
一、荞麦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220
二、小麦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222
三、苜蓿保护播种的可行性 223
第五节 盐碱地苜蓿种植 225
一、盐碱地积盐特点 225
二、盐碱地播种 225
三、幼苗田间耐盐性诊断 227
四、改良盐碱地效果评价 227
第六节 苜蓿草地建植要点 232
一、苜蓿草地建植成功的关键要素 232
二、苜蓿草地建植失败的原因 233
三、苜蓿草地建植作业流程 235
参考文献 235
第七章 旱区苜蓿混播草地 241
第一节 苜蓿混播草地的多样性 241
一、稳定性 241
二、群落组合 242
三、产量与品质 248
四、施肥管理 253
五、刈割策略 254
第二节 苜蓿混播草地群落特性 255
一、混播群落组合优化 255
二、出苗状况 256
三、物候期 256
四、根颈直径动态变化 258
五、种群生长速率动态变化 258
六、群落各组分的越冬性 260
第三节 苜蓿混播群落生物量 261
一、草层生物量动态变化 261
二、地下生物量变化 261
三、茎叶比动态 262
四、群落产量的动态变化 264
第四节 苜蓿混播群落的品质 264
一、粗蛋白 264
二、粗灰分 265
三、粗脂肪 265
四、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 266
第五节 苜蓿混播草地的生物学评价 266
一、生物量分布 266
二、种间竞争与群落稳定性 269
三、混播草地综合评价 273
第六节 盐碱地苜蓿混播草地建植 274
一、建植方法 275
二、群落生长特性 276
三、不同混播组合产量比较 276
四、效果分析 278
参考文献 279
第八章 旱区苜蓿杂草防控 283
第一节 杂草对苜蓿的危害及其特性 283
一、杂草的危害 283
二、杂草的竞争 285
三、杂草种子库 288
四、杂草种类的多样性 290
第二节 苜蓿地杂草种子库 292
一、杂草种子库组成 292
二、杂草种子库密度及其垂直分布 293
第三节 苜蓿地杂草发生规律 294
一、前茬作物对杂草发生规律的影响 294
二、前茬作物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297
三、前茬作物对产量的影响 297
第四节 苜蓿地杂草防除效果 298
一、不同除草方法的效果比较 298
二、除草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299
三、除草方式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00
四、除草方法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300
五、除草剂的防除效果 301
第五节 苜蓿杂草防控策略 302
一、杂草的识别 303
二、杂草防控路径 303
三、除草剂的使用要点 304
四、杂草综合防控 305
参考文献 305
第九章 旱区苜蓿水肥管理 308
第一节 苜蓿对水肥的响应 308
一、水分对生产力的影响 308
二、生长对营养的需求 313
三、施肥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17
四、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17
五、水肥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318
第二节 苜蓿的水肥调控 320
一、水分管理技术优化 320
二、施肥技术优选 321
三、田间管理对水肥效应的影响 328
四、水肥效应分析 329
第三节 水肥耦合对苜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33
一、水肥耦合设计优化 333
二、水肥对产量的影响 333
三、水肥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337
第四节 施肥对苜蓿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40
一、水肥组配优化 340
二、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对水肥的响应 340
三、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施肥的回归分析 341
第五节 施肥对苜蓿草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342
一、施肥水平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2
二、土壤肥力的变化 345
第六节 苜蓿茬口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其后作产量的影响 347
一、土壤特性 347
二、后作产量 349
第七节 苜蓿水肥管理策略 349
一、水分管理 349
二、营养诊断 351
三、营养调控 354
参考文献 358
第十章 旱区苜蓿冻害防御 362
第一节 苜蓿适应寒冷的多样性 362
一、适应寒冷的路径 362
二、秋眠性对抗寒的响应 367
三、影响越冬的因素 368
四、寒温带的苜蓿种植 372
第二节 苜蓿对寒冷的生理响应 372
一、越冬性 372
二、相同生长年限不同品种对寒冷的生理响应 374
三、不同生长年限相同品种对寒冷的生理响应 384
四、不同生长环境下相同品种对寒冷的生理响应 387
第三节 苜蓿品种抗寒性综合分析 390
一、响应寒冷的生理变化 390
二、抗寒指标的相关性及指标筛选 390
三、不同品种抗寒性聚类分析 391
四、抗寒性评价 392
第四节 苜蓿冻害防御 393
一、冻害的发生 393
二、受冻评估 393
三、栽培技术对越冬的影响 394
四、受冻原因 396
五、冻害防御技术 398
第五节 苜蓿冻害管理策略 398
一、影响安全越冬的主要因素 398
二、保障安全越冬的刈割策略 399
三、维持越冬前的土壤养分管理 400
四、延长冬季积雪覆盖时间的途径 401
五、避免秋冬季受冻的路径 402
参考文献 402
第十一章 旱区苜蓿干草调制 407
第一节 苜蓿干草调制研究进展 407
一、国外苜蓿干草调制 407
二、形态发育与品质 408
三、刈割制度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10
四、干草营养质量评价 414
五、生长度日与刈割时期 419
六、秋眠性对刈割制度的影响 421
七、机械碾压对苜蓿的影响 424
八、干燥与贮藏过程中的营养损失 428
九、干燥技术 430
十、干草调制过程中防腐剂的应用 432
第二节 苜蓿刈割制度 434
一、不同品种对刈割制度的响应 434
二、不同刈割制度对产量的影响 436
第三节 调制技术对苜蓿干草质量的影响 439
一、刈割时期对干草质量的影响 439
二、不同调制措施对干草质量的影响 441
三、干草对调制方法的响应 445
第四节 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的营养物质损失 446
一、调制干草时的营养物质变化 446
二、干草收获和储藏过程中营养物质损失 446
第五节 苜蓿干草调制要点 447
一、调制干草的难点 447
二、干草生产要点 447
三、减少营养物质损失的措施 449
参考文献 450
第十二章 旱区苜蓿青贮 456
第一节 苜蓿青贮研究进展 456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456
二、青贮的发酵过程 456
三、添加剂对发酵品质的影响 457
四、几种特殊青贮 459
第二节 苜蓿单贮品质 460
一、原料特性 460
二、单贮发酵品质动态变化 461
三、单贮质量 463
第三节 苜蓿混贮质量 464
一、苜蓿与直穗鹅观草混贮 464
二、苜蓿与玉米混贮 470
三、苜蓿与苹果渣混贮 471
四、苜蓿与马铃薯渣混贮 476
第四节 苜蓿添加物青贮 480
一、绿汁发酵液及纤维素酶对青贮质量的影响 480
二、酸性物质对青贮质量的影响 485
三、糖蜜对不同含水量苜蓿青贮质量的影响 488
第五节 苜蓿青贮质量综合分析 492
一、发酵品质聚类分析 492
二、营养成分聚类分析 494
第六节 添加剂在苜蓿青贮中的应用 495
一、添加剂选择与设计优化 495
二、添加剂对单贮质量的影响 496
三、添加剂对混贮质量的影响 497
四、添加剂对青贮效果的分析 503
第七节 发酵苜蓿TMR 504
一、苜蓿TMR设计优化 504
二、苜蓿TMR发酵品质 506
三、苜蓿TMR效果分析 515
第八节 苜蓿青贮轻简技术 516
一、影响青贮品质的因素 516
二、青贮要点 518
三、青贮注意事项 520
参考文献 520
第十三章 旱区苜蓿青贮微生物 524
第一节 饲草青贮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524
一、青贮饲料的微生物组成 524
二、青贮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 525
三、青贮乳酸菌 526
四、乳酸菌对青贮饲料的影响 526
五、乳酸菌青贮添加剂 527
第二节 苜蓿青贮中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 530
一、原料表面附生微生物种类与数量 530
二、单贮微生物菌群数量动态变化 531
三、混贮微生物菌群数量动态变化 534
四、水分含量和糖蜜浓度对青贮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538
第三节 苜蓿青贮微生物数量分析 543
一、单贮中各种微生物数量的比较 543
二、混贮中各种微生物数量的比较 547
三、单贮与混贮中各种微生物数量的比较 552
四、水分含量和糖蜜浓度对青贮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54
五、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最大值聚类分析 556
第四节 苜蓿青贮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理生化特性 561
一、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561
二、乳酸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 566
第五节 苜蓿青贮饲料优良乳酸菌的筛选 568
一、乳酸菌发酵24h和48h pH的测定与比较 568
二、乳酸菌产酸速率的测定和产酸能力的比较 569
三、乳酸菌生长曲线的测定与繁殖速度的比较 570
四、乳酸菌发酵效果 571
第六节 苜蓿青贮微生物特性评述 572
一、微生物种群数量 572
二、乳酸菌种类特性 573
三、青贮饲料中的优良乳酸菌 574
四、优良乳酸菌的发酵效果 574
参考文献 575
第十四章 旱区苜蓿草地健康评价 579
第一节 草地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 579
一、草地健康诊断 579
二、健康评价的形态学特征 580
三、健康评价的生理特性 583
第二节 苜蓿草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83
一、构建指标体系框架的原则 583
二、指标收集与确定 583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584
第三节 苜蓿健康形态学诊断 590
一、株高 590
二、单株分枝数 591
三、叶类 592
四、草层 597
五、越冬率 600
六、再生速度 601
七、产草量 602
八、应用形态指标综合分析 603
第四节 苜蓿健康根系诊断 604
一、根的形态特征 604
二、根系特性 608
三、根系形态特征综合分析 610
四、根系评价 611
第五节 苜蓿健康营养及生理生化诊断 612
一、养分 613
二、光合生理生化 615
三、养分生理生化综合分析 624
四、营养及生理生化评价 625
第六节 苜蓿健康土壤性状诊断 626
一、物理性状 626
二、pH 632
三、养分状况 632
四、微生物 638
五、理化性状评价 648
第七节 苜蓿草地健康综合评价 649
一、模糊理论与评价方法 649
二、模糊综合分指标评价 650
三、系统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652
四、筛选指标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 653
五、综合评价 654
六、评价指标与标准 654
参考文献 655
附录一 植物种名词条 659
附录二 索引 662
- 《宁南旱区冬小麦夏闲轮耕技术研究》侯贤清等著 2019
- 《系统动力学与干旱区生态-经济系统仿真》陈正江著 2002
- 《美国内战前女作家爱丽丝·凯瑞研究》杨林贵,(美)丹尼斯·博索德主编 2012
- 《干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应急调配关键技术》李杰友,吾买尔江·吾布力,周海鹰,徐慧,张洛晨著 2013
- 《寒旱区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运动特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申向东,李晓丽,邹春霞著 2012
- 《毛乌素沙地紫花苜蓿灌溉节水增产机理与调控技术》郭克贞,赵淑银著 2013
- 《半干旱区城镇防沙治沙植被恢复与重建 以内蒙古乌审旗嘎鲁图镇为例》石莎著 2013
- 《苜蓿:唐云岗散文集》唐云岗著 2013
- 《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 2012》本社编 2013
- 《干旱区湖泊与盐尘暴》吉力力·阿不都外力等著 2012
- 《思维导图 超好用英语单词书》(中国)王若琳 2019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版》刘万伦主编;王文秀,甘卫群,刘万伦编写人员 2019
- 《数字影视特效制作技法解析》王文瑞著 2019
-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研究》应丽君 2018
- 《蒋中正总统档案 62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至九月)》王正华编辑 2011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王宏宇主编 2019
- 《不管狗和茶炊怎么闹腾》王这么著 2020
- 《学前教育学》王换成主编 2019
- 《基础乐理》牛丽君 2019
- 《做成长型父母》王小艾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