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含义 1
一、教育不平等的起源 1
(一)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 2
(二)教育不平等的类型 3
二、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内涵和特点 4
(一)义务教育的经济属性和供给主体 4
(二)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内涵 6
(三)义务教育均等化的评价指标 8
(四)义务教育均等化实现途径的理论探讨 11
三、义务教育的历史沿革和政策演变逻辑 13
(一)我国义务教育的历史沿革 13
(二)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 14
(三)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政策演变 17
(四)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21
总结 30
第二章 行为经济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31
一、行为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31
(一)修正新古典的经济人理性假设 32
(二)超越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34
(三)构建开放的理论体系和实证方法 35
二、教育问题的研究及行为经济学的应用 37
(一)教育投入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39
(二)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42
(三)教育政策的行为经济学基础 45
总结 47
第三章 身份认同与义务教育均等化 49
一、身份认同的界定 50
二、身份认同的行为经济学实验 52
(一)歧视和身份认同 52
(二)劳动力市场的户口制度 54
(三)基于户口制度的身份认同实验 56
三、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 68
(一)相关研究进展 71
(二)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状况的调查 75
(三)结语 79
四、平权行动:教育均等化过程的干预政策 79
(一)平权行动的背景 79
(二)平权行动的教育影响:实验经济学的证据 81
总结 94
第四章 同伴效应与义务教育均等化 96
一、同伴效应及其相关研究 96
(一)同伴效应的概念 96
(二)同伴效应研究在教育领域的进展 98
(三)身份认同、同伴效应和群分效应 102
(四)基于同伴效应的公共政策分析 106
二、一个简单的身份认同和同伴效应的行为实验 111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和变量说明 111
(二)回归结果及实证分析 112
总结 115
第五章 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公平 117
一、“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117
(一)互联网教育的特点 118
(二)互联网教育使义务教育均等化成为可能 124
(三)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传统教育变革 126
二、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127
(一)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可行路径 127
(二)世界各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 129
三、面向未来的教育 134
总结 136
附录 调查问卷 139
参考文献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