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文献通考》及其《经籍考》的版本、整理与学术地位 1
一、《文献通考》及其《经籍考》的版本与整理 2
二、《文献通考》及其《经籍考》的评价、著录与学术地位 6
第二节 《经籍考》研究述评与展望 9
一、成书背景的研究 9
二、版本、校勘及其相关研究 10
三、引书、辑佚及其相关研究 11
四、序文、解题、按语等内容要素的专题研究 14
五、一书重见问题的研究 15
六、辑录体编纂体例的研究 16
七、分类体系、书籍归类及其目录学价值的研究 21
八、史学思想的研究 22
九、各部类的专题研究 23
十、余论——目前研究之不足及展望 24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26
一、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的分析相结合 26
二、目录学与学术思想史的分析相结合 26
三、定量与定性的分析相结合 27
第一章 《经籍考》的内容层次及其编纂体例 28
第一节 《经籍考》的内容层次及其书目析论 28
一、《经籍考》内容层次的分析 28
二、书目数量及其部类分布的统计分析 33
第二节 《经籍考》的编纂体例及其文献析论 38
一、辑录文献的剪裁方法 40
二、辑录文献所属部类与出处的统计分析 42
第二章 《经籍考》的分类体系及其归类调整 53
第一节 《经籍考》分类体系的总体分析 53
一、《经籍考》的分类体系及其与历代目录的因革关系 54
二、《经籍考》分类类目之衡定——以阴阳类与术数类为例 55
三、古籍目录归类异同的理论分析 58
第二节 《经籍考》各部类的分类渊源与归类调整 60
一、经部的分析 61
二、史部的分析 75
三、子部的分析 95
四、集部的分析 117
第三章 《经籍考》中重见与参见现象的分析 125
第一节 《经籍考》中互著与别裁的分析 125
第二节 《经籍考》中一书重见及别行的分析 129
一、跨类重见 130
二、个人之总集与别集分别著录而重见 149
三、部分内容之别行本 153
四、因版本不同而在同类重出 160
第三节 《经籍考》中参见法之分析 167
一、马氏自撰之文字 167
二、辑录他人之文字 168
第四章 《经籍考》中书目撰者的校勘分析 170
一、因避讳制度而形成的异文 172
二、因文字发展而形成的异文 173
三、因文字错讹而形成的异文 174
四、误题撰人 189
五、其他情况 190
第五章 《经籍考》中马氏注文与按语之分析 193
第一节 《经籍考》中马氏注文之分析 193
一、著录分析 193
二、文本校勘 203
三、内容参照 204
四、注释说明 211
第二节 《经籍考》中马氏按语之分析 216
一、撰者及书目的考辨 218
二、分类体系与书籍归类的调整 223
三、历代学术传承与各家学术源流 233
四、书籍与学术的考辨 246
结论 286
参考文献 291
附录一 相关目录学论文 301
《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分类调整及其学术意义——兼论马端临的思想立场 301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赋分三种说考论 311
附录二 《文献通考·经籍考》相关数据库及其表格 321
《文献通考·经籍考》数据库分析系统的建立及其方法 321
华东师大点校本《文献通考·经籍考》中失断之处一览表 325
《经籍考》中马端临按语一览表 327
《经籍考》正文引用撰者分布情况一览表(一) 331
《经籍考》正文引用撰者分布情况一览表(二) 333
《经籍考》正文引用撰者分布情况一览表(三) 335
《经籍考》正文引用撰者分布情况一览表(四) 336
《经籍考》正文引用撰者分布情况一览表(五) 337
《经籍考》中辑录之解题内容的分类示例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