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第一章 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 5
第一节 思路梳理 5
一 现代的时代意识 5
二 现代的时代意识的“自我确证的要求” 5
三 现代的原则——“主体性” 6
四“主体性”确认带来的诸种问题 6
第二节 课堂研讨 14
第三节 延伸阅读 25
第二章 黑格尔的现代性观念 27
第一节 思路梳理 27
一“理性”成为和解力量的时代动机 27
二 具有和解力量的“理性”——宗教伦理总体性 29
三 具有和解力量的“理性”(“绝对”)——艺术审美的解决途径 31
四 具有和解力量的“理性”(“绝对”)——“国家”扬弃“市民社会” 33
五 黑格尔及其继承人的问题 34
第二节课堂研讨 36
第三节 延伸阅读 44
第三章 三种视角:黑格尔左派、黑格尔右派和尼采 47
第一节 思路梳理 47
一 黑格尔左派的第一个特征:激进的偶然性历史思想 47
二 现代性话语的三个论题(黑格尔左派第二、三、四个特征) 50
三 实践哲学对黑格尔主义设计的继承 51
四 新保守主义对实践哲学的回应 58
第二节 课堂研讨 64
第三节 延伸阅读 83
第四章 步入后现代:以尼采为转折 85
第一节 思路梳理 85
一 小结前三章并引入尼采 85
二“新的神话”与狄奥尼索斯 87
三 尼采的酒神精神 89
四 海德格尔与巴塔耶对尼采的继承 91
第二节 课堂研讨 95
第三节 延伸阅读 107
第五章 启蒙与神话的纠缠:霍克海默与阿多诺 109
第一节 思路梳理 109
一 启蒙与神话的悖论关系 110
二 意识形态批判的正确使用与错误使用 116
三 尼采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影响 119
四 工具理性批判与审美主义一权力理论批判的困境 119
第二节 课堂研讨 120
第三节 延伸阅读 129
第六章 形而上学批判对西方理性主义的瓦解:海德格尔 131
第一节 思路梳理 131
一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 132
二 海德格尔未走出主体哲学困境 136
三 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的概念策略之形成 137
四 海德格尔与交往理性的关系 139
五 海德格尔与纳粹 141
第二节 课堂研讨 146
第三节 延伸阅读 163
第七章 超越源始哲学:德里达的语音中心论批判 166
第一节 思路梳理 166
一“书写”优先于“语音” 166
二 哈贝马斯对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批判 167
三 德里达对胡塞尔的批判与哈贝马斯对德里达的批判 171
四 原始书写 173
第二节 课堂研讨 189
第三节 延伸阅读 198
第八章 在爱欲与普通经济学之间:巴塔耶 201
第一节 思路梳理 201
一“异质”与“神圣” 202
二“异质”与“革命” 204
三“浪费”和“主权” 206
四 伦理合理化与总体物化后的“自由” 207
第二节 课堂研讨 209
第三节 延伸阅读 211
第九章 理性批判对人文科学的揭露:福科 213
第一节 思路梳理 213
一 历史性的话语分析 213
二 从考古学到谱系学 214
三 反对“大写历史” 215
四 先验与经验杂糅的“权力”概念 217
五 三种“知识型” 217
第二节 延伸阅读 221
第十章 权力理论的困境:再论福科 223
第一节 思路梳理 223
一“权力理论”所面临的三个难题 223
二 先验与经验杂糅的“权力”概念 224
三 无规范性基础的权力理论 226
四 社会秩序何以可能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28
第二节 课堂研讨 233
第三节 延伸阅读 234
第十一章 走出主体哲学的另一条路径:交往理性和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 236
第一节 思路梳理 236
一 从主体哲学范式转向主体间性范式 236
二 理性的分裂模式和排除模式 238
三 交往理性的宏大视野 239
四 三种实践哲学的弊端 240
五 理想的交往共同体与现实的交往共同体 241
第二节 课堂研讨:对作为思想样式的偶在论及其相关性的反思性评论 243
第三节 延伸阅读 273
第十二章 现代性的规范内容 275
第一节 思路梳理 275
一 理性批判者的错误之处 275
二 实践哲学与交往理论的不同 276
三“货币”与“系统” 278
四 自主的公共领域与欧盟 279
第二节 课堂研讨 284
第三节 延伸阅读 287
后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