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的生成背景和研究方法 1
第一节 刘禾“新翻译理论”之“新” 3
第二节 比较文学背景下生成的刘禾“新翻译理论” 5
第三节 彼此粘连的“跨语际实践”“语际书写”“交换的符码”“衍指符号”四大概念 14
第四节 刘禾“新翻译理论”研究方法 20
第一章 第一阶段:“跨语际实践” 25
第一节 “跨语际实践”概念:基本指涉与显在起点 25
第二节 语言等值的解构:东方与西方 30
第三节 变迁论、新词与话语史 42
第四节 旅行理论与殖民批评 62
第五节 “国民性”话语译介:历史学与福柯“知识考古学”实践化(1) 72
第六节 “跨语际实践”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及批评 85
第二章 第二阶段:“语际书写” 119
第一节 “语际书写”概念:基本指涉与创新价值 119
第二节 “互译性”:“语际书写”的前提 128
第三节 “个人主义”话语译介:历史学与福柯“知识考古学”实践化(2) 148
第四节 “不透明的内心叙事”的译介与变形 158
第三章 第三阶段:“交换的符码” 169
第一节 “交换的符码”概念:基本指涉与逻辑起点 169
第二节 “交换的符码”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82
第三节 “交换的符码”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 194
第四节 “交换的符码”与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201
第五节 “交换的符码”与布迪厄“权力”话语 210
第四章 第四阶段:“衍指符号” 215
第一节 19世纪国际政治的符号学转向 215
第二节 “衍指符号”概念:基本指涉与对“跨语际实践”/“语际书写”两概念的继续和推进 225
第三节 个案分析1:“夷/i/barbarian” 234
第四节 个案分析2:“番鬼”“鬼子”/“洋鬼子” 254
第五节 个案分析3:“中国/China”或“中华/China” 263
第六节 《万国公法》的翻译 268
结语 美国华裔批评家刘禾“新翻译理论”与我国文化翻译研究:总结、启发、举措 286
附录 294
参考文献 317
后记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