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晚清的翻译史分期 5
第一节 文化自恋的松动期:林则徐的“夷情”探查与翻译赞助活动 5
1.1.1 设立译馆 6
1.1.2 编译报纸 8
1.1.3 编译西籍 9
1.1.4 监督翻译质量 11
第二节 文化自恋的转变期:“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 13
1.2.1 官方翻译机构与新式学堂同步建立 14
1.2.2 译书与新式教育和新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17
1.2.3 大力资助翻译西书,译而优则仕 20
1.2.4 专业的学术性科技翻译工作者队伍出现 22
1.2.5 选材以军事、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文本为主导 23
1.2.6 派遣留学生,提供翻译和科技人才储备 27
第三节 文化自恋的反转期:“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28
1.3.1 目标明确,关注时局 29
1.3.2 载体更新,报刊新闻编译盛行 31
1.3.3 题材转向,以社会科学为主 33
1.3.4 文类反转,小说翻译重塑国民性 39
1.3.5 方式更新,多种翻译形态存在 40
第二章 夷夏之辨与中西文化等级观 48
第一节 话语转型 49
2.1.1 从天朝到世界 49
2.1.2 人禽之辨 51
2.1.3 “夷务”—“洋务”—“外务” 53
第二节 外化于行 54
第三节 华夏中心主义的动摇与解体 57
2.3.1 “西学中源”说 58
2.3.2 中体西用 59
2.3.3 唯西学是崇 60
第三章 “无识牟利之通事,往往以小嫌酿大衅”:晚清译者的负面形象 62
第一节 晚清译者的负面形象 62
3.1.1 朝贡体制下的通事 63
3.1.2 清朝前期岭南通事 66
3.1.3 公行时代的广东通事 67
3.1.4 口岸时期的上海通事 68
3.1.5 上海通事向买办转型 69
第二节 清末通事的负面形象成因 71
3.2.1 “夷夏大防”观 71
3.2.2 语言与道德缺陷 74
第三节 清末通事阙如造成的外交被动 76
第四节 清末译者自我身份认同的缺失 77
第五节 官方体制内的“翻译官” 78
第四章 译书都为稻粱谋:晚清译者的职业化 81
第一节 译者职业化的历史背景 81
4.1.1 报业传媒发展促进职业译者诞生 81
4.1.2 出版机构和读者成为新型翻译赞助人 83
4.1.3 重视译作社会效应,翻译市场拓展 84
第二节 译者职业化的完成途径 87
4.2.1 译作发行渠道拓宽,发行速度提升 87
4.2.2 正规的翻译稿酬制度确立 88
4.2.3 翻译出版市场运作模式商业化 93
4.2.4 译著版权制保障译者劳动成果 96
4.2.5 从心系科举的士人到脱离体制的独立译者 102
第五章 翻译界种族自恋的深层反思:国民性焦虑与新国民的塑造 105
第一节 晚清翻译界的“国民性”改造纲领 106
5.1.1 严复的“开民智” 106
5.1.2 梁启超的“新民德” 112
5.1.3 林纾的“鼓民力” 115
5.1.4 鲁迅的“立人” 117
第二节 翻译建构的新国民品质 120
5.2.1 科学尚智 120
5.2.2 自由独立 122
5.2.3 自立务实 126
5.2.4 合群爱国 128
5.2.5 尚武冒险 133
第六章 翻译界父权和夫权意识的松动——以林纾所译《迦茵小传》为例 136
第一节 性别自恋与男权制简介 137
第二节 父权思想的显现与解构 138
6.2.1 尊父 138
6.2.2 非父 142
第三节 男权思想的显现 143
6.3.1 尊男 144
6.3.2 厌女 146
6.3.3 尚武 147
第四节 男权思想的裂隙 149
6.4.1 尚武背后的男权危机 149
6.4.2 媚雌与骑士精神 150
第七章 男性自恋的反转与女性解放运动 152
第一节 “兴女学,倡女权”:女性解放的历史契机 152
第二节 “红袖添香对译书”:女译者浮出历史水面 154
第三节 张扬女性主体性 156
第四节 取法域外的她者镜像 159
第五节 女性形象重构的男权底色 161
7.5.1 从厌女症到对女性理想化 161
7.5.2 男性开启和主导女性启蒙 166
7.5.3 对女权话语的功利性使用 169
7.5.4 以色救国与女性身体的物化 172
结语 174
参考文献 177
后记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