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虚无主义的出场:问题的提出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5
三 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 9
四 研究的意义 13
第一章 形而上学、虚无主义与马克思 17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神话及其没落 17
一 亚里士多德与形而上学的缘起 18
二 形而上学的逻辑演进 22
三 黑格尔与形而上学的没落 25
第二节 虚无主义的谱系 28
一 德国虚无主义及其历史演变 29
二 俄国的虚无主义 32
三 德、俄之外的虚无主义 34
四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虚无主义批判 37
第三节 马克思与施蒂纳:两种不同的虚无主义观 41
一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虚无主义倾向 41
二 马克思视域中的虚无主义问题 44
三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关系及其新解读 50
第四节 后现代性的问题与虚无主义 52
一 尼采与后现代主义 53
二 后现代的相对主义困境与虚无主义 57
三 遏制虚无主义的后现代路向 60
第二章 意义、信仰与虚无 65
第一节 “意义”的追问 65
一 意义的内涵 65
二 意识形态与意义的超越性 69
三 自由与意义的生成 73
第二节 意义与信仰 77
一 宗教信仰的式微与意义危机 77
二 非宗教的信仰如何可能 81
三 中国人的意义世界与信仰问题 85
第三节 信仰的虚无化与虚无的信仰 89
一 信仰的虚无化 90
二 信仰虚无化之双重后果 93
三 虚无的信仰:信仰虚无化的深渊 97
第三章 资本逻辑与物的问题 101
第一节 何谓“资本逻辑” 101
一 资本逻辑的内涵 102
二 生产过剩与经济危机 106
三 “劳动的动物”:资本逻辑的辩证法 110
第二节 拜物教之“物”的解读 114
一 物、物化与物象化 114
二 拜物教之“物”的两重意蕴 118
三 拜物教之“物”的社会表征 122
四 简要的结论 127
第三节 物、意义与虚无:从马克思的视角看 129
一 “物”的四重内涵 129
二 物的统治与意义世界之基础的嬗变 133
三 意义的虚无化及其局限 135
四 遏制物的逻辑与虚无主义的克服 138
第四章 文化工业、消费主义与虚无的空间生产 141
第一节 文化工业:意义的丧失 141
一 文化与意义 141
二 文化工业及其批判 145
三 意义建构的辩证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50
第二节 消费主义与虚无主义 153
一 鲍德里亚与消费主义 154
二 消费主义是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 158
三 消费主义批判的批判 162
第三节 身体、空间与虚无的生产 167
一 身体与空间:当代的转向 167
二 城市化与空间生产批判 172
三 意义的空间化与虚无的生产 175
第五章 实践逻辑、人的解放与虚无主义的历史宿命 180
第一节 克服虚无主义是人的解放的内在要求 180
一 虚无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180
二 遏制与克服:面向虚无主义的两种策略 183
三 人的解放的三个向度及其辩证关系 185
四 克服虚无主义:人的解放的保证 189
第二节 实践逻辑是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 192
一 观念的逻辑:克服虚无主义的传统方式及其局限 192
二 实践逻辑与虚无主义的终结 195
三 革命的实践主体:克服虚无主义的真实力量 199
第三节 “共产主义的虚无主义”及其批判 203
一 “共产主义的虚无主义”的提出 203
二 批判性的分析 207
三 共产主义与虚无主义的真实关系 210
第六章 现代性、中国与虚无主义 214
第一节 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与虚无主义话题 214
一 现代性建构的中国语境 214
二 马克思现代性的中国意义 217
三 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虚无主义之异同 221
四 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批判 22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虚无主义的克服 230
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克服当代中国虚无主义的关键 230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命脉 234
三 精神家园的重建: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237
参考文献 241
后记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