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
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

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有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308960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则;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的精神实质。资本逻辑和虚无主义之间不是游离的关系,而是内在关联在一起。尼采未能给出现代经济和现代灵魂之间关系的令人满意的答案;马克思却已先期呈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伯曼据此指出,对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虚无主义力量,马克思的理解要比尼采深刻的多。囿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这一重大思想被遮蔽和耽搁了。现代人的精神死亡状况表明,从资本逻辑的角度探寻虚无主义蔓延的根源和出路乃是一个迫切的任务。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阐发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的互动机制、作用方式、历史演变、现实表现、热点问题等,试图辩证地看待虚无主义的历史出场和宿命,推进中国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
《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目录

导论 1

一 虚无主义的出场:问题的提出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5

三 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 9

四 研究的意义 13

第一章 形而上学、虚无主义与马克思 17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神话及其没落 17

一 亚里士多德与形而上学的缘起 18

二 形而上学的逻辑演进 22

三 黑格尔与形而上学的没落 25

第二节 虚无主义的谱系 28

一 德国虚无主义及其历史演变 29

二 俄国的虚无主义 32

三 德、俄之外的虚无主义 34

四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虚无主义批判 37

第三节 马克思与施蒂纳:两种不同的虚无主义观 41

一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虚无主义倾向 41

二 马克思视域中的虚无主义问题 44

三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关系及其新解读 50

第四节 后现代性的问题与虚无主义 52

一 尼采与后现代主义 53

二 后现代的相对主义困境与虚无主义 57

三 遏制虚无主义的后现代路向 60

第二章 意义、信仰与虚无 65

第一节 “意义”的追问 65

一 意义的内涵 65

二 意识形态与意义的超越性 69

三 自由与意义的生成 73

第二节 意义与信仰 77

一 宗教信仰的式微与意义危机 77

二 非宗教的信仰如何可能 81

三 中国人的意义世界与信仰问题 85

第三节 信仰的虚无化与虚无的信仰 89

一 信仰的虚无化 90

二 信仰虚无化之双重后果 93

三 虚无的信仰:信仰虚无化的深渊 97

第三章 资本逻辑与物的问题 101

第一节 何谓“资本逻辑” 101

一 资本逻辑的内涵 102

二 生产过剩与经济危机 106

三 “劳动的动物”:资本逻辑的辩证法 110

第二节 拜物教之“物”的解读 114

一 物、物化与物象化 114

二 拜物教之“物”的两重意蕴 118

三 拜物教之“物”的社会表征 122

四 简要的结论 127

第三节 物、意义与虚无:从马克思的视角看 129

一 “物”的四重内涵 129

二 物的统治与意义世界之基础的嬗变 133

三 意义的虚无化及其局限 135

四 遏制物的逻辑与虚无主义的克服 138

第四章 文化工业、消费主义与虚无的空间生产 141

第一节 文化工业:意义的丧失 141

一 文化与意义 141

二 文化工业及其批判 145

三 意义建构的辩证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50

第二节 消费主义与虚无主义 153

一 鲍德里亚与消费主义 154

二 消费主义是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 158

三 消费主义批判的批判 162

第三节 身体、空间与虚无的生产 167

一 身体与空间:当代的转向 167

二 城市化与空间生产批判 172

三 意义的空间化与虚无的生产 175

第五章 实践逻辑、人的解放与虚无主义的历史宿命 180

第一节 克服虚无主义是人的解放的内在要求 180

一 虚无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180

二 遏制与克服:面向虚无主义的两种策略 183

三 人的解放的三个向度及其辩证关系 185

四 克服虚无主义:人的解放的保证 189

第二节 实践逻辑是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 192

一 观念的逻辑:克服虚无主义的传统方式及其局限 192

二 实践逻辑与虚无主义的终结 195

三 革命的实践主体:克服虚无主义的真实力量 199

第三节 “共产主义的虚无主义”及其批判 203

一 “共产主义的虚无主义”的提出 203

二 批判性的分析 207

三 共产主义与虚无主义的真实关系 210

第六章 现代性、中国与虚无主义 214

第一节 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与虚无主义话题 214

一 现代性建构的中国语境 214

二 马克思现代性的中国意义 217

三 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虚无主义之异同 221

四 当代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其批判 22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虚无主义的克服 230

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克服当代中国虚无主义的关键 230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命脉 234

三 精神家园的重建: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 237

参考文献 241

后记 25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