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生理学简介:细胞与普通生理学 3
1人体的功能性系统及“内在环境”的调控 3
细胞是身体的基本生活单位 3
细胞外液—“内在环境” 3
主要功能系统的“恒定”机制 4
恒定性 4
细胞外液运输与混合系统—血液循环系统 4
细胞外液中养分之来源 5
代谢终产物的排除 5
人体功能的调节 5
生殖 6
人体的控制系统 6
调控机制的实例 6
控制系统的特性 7
总结—人体的自动性 9
2细胞及其机能 11
细胞构造 11
细胞的物理结构 12
细胞的膜状结构 12
细胞质及胞器 14
细胞核 17
核膜 17
核仁及核糖体的形成 18
比较动物细胞与生命的前细胞形式 18
细胞的功能性系统 19
细胞的摄食—细胞的内摄作用 19
细胞内的胞饮与胞噬外来物质之摄食作用—溶酶体的功能 20
藉由内质网与高基氏体合成与形成细胞内结构 20
从营养素获取能量—粒线体的功能 22
细胞的运动 24
阿米巴样运动 24
纤毛与纤毛运动 24
3蛋白质合成、细胞功能和细胞增殖的基因控制 27
细胞核中的基因 27
遗传密码 29
细胞核内的DNA密码在细胞质中被转录成RNA密码—转录过程 30
RNA的合成 30
利用DNA股作为模板,将活化核苷酸聚合成RNA链—“转录”过程 31
信息RNA-密码子 31
转运RNA-反密码子 32
核糖体RNA 33
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形成—“转译”过程 33
细胞中其他物质的合成 35
细胞内基因功能与生化活性的控制 35
基因调节 35
藉由酶调节控制细胞内功能 36
DNA—基因系统亦可控制细胞增殖 37
细胞增殖始于DNA复制 37
染色体及其复制 38
细胞有丝分裂 38
细胞生长与细胞生殖的控制 39
细胞分化 40
细胞凋亡—程式性细胞死亡 40
癌症 40
Ⅱ膜生理学,神经和肌肉 45
4通过细胞膜的物质运输 45
细胞膜的脂质障壁与细胞膜运输蛋白质 45
扩散 46
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46
通过蛋白通道的扩散与这些通道的“闸门” 47
促进扩散 49
影响净扩散速率的因素 50
穿透选择性通透膜的渗透作用—水的“净扩散” 51
物质穿透膜的“主动运输” 52
初级主动运输 53
次级主动运输—协同运输与反向运输 54
通过细胞层主动运输 55
5膜电位与动作电位 57
膜电位的基本物理学 57
扩散造成的膜电位 57
膜电位的测量 58
神经的静止膜电位 59
正常静止膜电位的由来 60
神经的动作电位 61
电压门控钠与钾通道 62
引起动作电位现象之摘要 64
在动作电位期间,其他离子的角色 64
动作电位的启动 65
动作电位的传导 65
动作电位完成后钠与钾离子浓度梯度的重建—能量代谢的重要性 66
某些动作电位的高原期 66
某些可兴奋性组织的节律性—反覆性放电 67
神经干讯号传递的特性 68
兴奋—动作电位的激发过程 69
动作电位后的“不反应期”,在此期间的新刺激无法被激发 70
兴奋性的抑制—“稳定剂”与局部麻醉剂 70
记录膜电位与动作电位 70
6骨骼肌的收缩 72
骨骼肌的生理解剖结构 72
骨骼肌纤维 72
肌肉收缩的—般机制 74
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74
收缩性蛋白丝的分子特征 75
肌动蛋白丝与肌凝蛋白丝之重叠程度对于肌肉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影响 77
收缩速率与负荷量之间的关系 78
肌肉收缩的能量学 78
肌肉收缩期间的作功量 78
肌肉收缩的能量来源 79
整束肌肉收缩的特征 80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 81
肌肉重组以配合功能运作 82
尸僵 83
7骨骼肌的兴奋:神经肌肉传导与兴奋—收缩偶合 85
由神经末梢至骨骼肌纤维的冲动传递:神经肌肉接合点 85
神经末梢分泌乙醯胆鹼 85
乙醯胆鹼形成与释放的分子生物学 88
增强或阻断神经肌肉接合点传递的药物 88
重症肌无力 89
肌肉动作电位 89
藉由“横小管”将动作电位传递至肌纤维内部 89
兴奋—收缩联合 89
横小管—肌浆内质网系统 89
肌浆内质网释放钙离子 90
8平滑肌的收缩与兴奋 92
平滑肌的收缩 92
平滑肌的种类 92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 93
钙离子对收缩的调节作用 95
平滑肌收缩的神经与激素的控制 95
平滑肌的神经肌肉接合点 95
平滑肌的膜电位与动作电位 96
局部组织因子与激素在无动作电位下引起平滑肌收缩的影响 98
引起收缩的钙离子的来源(1)穿过细胞膜与(2)来自于肌浆内质网 99
Ⅲ心脏 103
9心肌;心脏和瓣膜的帮浦功能 103
心肌生理学 103
心肌的生理解剖学 103
心肌的动作电位 104
心动周期 106
收缩期及舒张期 106
心电图和心动周期的关系 107
心房的初级帮浦功能 107
心室的帮浦功能 108
瓣膜的功能 109
主动脉压力曲线 109
心音和心脏帮浦的关系 109
心脏的功输出 110
心室帮浦功能的图形分析 110
心脏收缩的化学能量:心脏氧的利用 111
心脏帮浦的内在调节 111
心脏帮浦的内在调节法兰克—史达林机制 111
钾与钙离子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113
温度对心脏的影响 114
增加动脉压力的负载(到达一个极限)并不会降低心输出 114
10心脏的节律性兴奋 116
心脏的特殊兴奋及传导系统 116
窦房结 116
结间路径和经由心房传递的心脏冲动 118
房室结与心房至心室间冲动传递之延迟 118
心室内普金杰系统的快速传递 119
心脏冲动在心室肌肉中的传递 119
心脏冲动散布于整个心脏的概要 120
心脏兴奋及传导的控制 120
心脏的节律器—窦房结 120
普金杰系统造成心室肌肉同步收缩所扮演的角色 121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节律性及冲动传导的控制 121
11正常的心电图 123
正常心电图的特性 123
去极化波与再极化波 123
心房和心室收缩与心电图各波的关系 125
心电图上的电压与时间的刻度 125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 126
笔记录器 126
心动周期中电流在心脏的流动 126
在一个部分去极化的合体心肌上记录电位 126
心脏附近胸腔的电流流动 126
心电图导程 127
三种双极肢导 127
胸导程或称胸前导程 129
加强的单极肢导 129
12心肌与冠状动脉血流异常的心电图判读:向量分析 131
心电图向量分析的原理 131
用向量来表示电位 131
用度数表示向量的方向 131
每个标准双极和单极肢导的轴线 132
不同肢导所记录电位的向量分析 133
正常心电图的向量分析 134
心室去极化时产生的连续性间隔向量—QRS综合波 134
再极化时的心电图—T波 134
心房的去极化—P波 136
向量心电图 136
心室QRS的平均电轴线及其重要性 137
由标准肢导心电图决定电轴线 137
引起轴线偏移的心室异常状态 138
引起QRS综合波电压异常的情况 140
标准双极肢导电压的增加 140
心电图电压之减少 140
QRS综合波的延长和变形 141
心脏肥大或扩张造成QRS综合波的延长 141
普金杰系统阻断引起延长的QRS综合波 141
引起QRS综合波异常的情况 141
损伤电流 141
损伤电流对QRS综合波的影响 141
J点—分析损伤电流的0度参考电位 142
冠状动脉局部缺血引起的损伤电流位 143
T波的异常 145
去极化波传导的减慢如何影响T波之特性 145
部分心室肌肉去极化减短引起的T波异常 145
13心律不整和其心电图的判读 147
异常的窦房结节律 147
心搏过快 147
心搏过慢 147
窦房心律不整 148
心脏内的冲动传导阻断引起的异常节律 148
窦房结阻断 148
房室阻断 148
不完全的房室阻断 149
不完全的心室内阻断—交替波 150
过早收缩 150
心房过早收缩 150
房室结或房室束的过早收缩 150
心室过早收缩 151
阵发性的心搏过快 151
心房的阵发性心搏过快 152
心室的阵发性心搏过快 152
心室颤动 152
再进入现象—“圆周移动”为心室颤动的理论依据 153
颤动的连锁反应机制 153
心室颤动之心电图 154
心室的电击去颤动法 154
用手推动心脏的帮浦功能(心肺复甦术)作为去颤动的救助方式 155
心房颤动 155
心房扑动 156
心搏停止 156
Ⅳ循环系统 161
14循环系统概论;血压,血流和血管阻力的医学物理学 161
循环系统的物理特性 161
循环功能的基础理论 163
血压,血流和血管阻力间的关系 164
血流 164
血压 166
血流的阻力 167
血压对血管阻力和组织血流的影响 170
15血管的扩张度和动脉与静脉系统的功能 171
血管的扩张度 171
血管的顺应性(或容量) 171
动脉与静脉循环系统的体积—压力曲线 172
血管顺应性的延迟(压力—扩张) 172
动脉压的脉动 173
传导至周边动脉的压力脉动 174
临床上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方法 175
静脉与它的功能 176
静脉压—右心房压(中央静脉压)和周边静脉压 176
静脉的血液储存功能 179
16微循环与淋巴系统:微血管液体交换,组织间液和淋巴的流动 181
微循环与微血管系统的构造 181
微血管中血液的流动—血管运动 182
微血管系统的平均功能 183
水份,养分和其他物质在血液与组织间液间的交换 183
经由微血管膜的扩散 183
组织间隙与组织间液 184
微血管的液体过滤是取决于流体净力压、胶体渗透压和微血管过滤常数 185
微血管的流体净力压 186
组织间液压 187
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188
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 188
经由微血管膜的液体交换 189
微血管液体交换的史达林平衡定律 189
淋巴系统 190
身体的淋巴管 190
淋巴液的形成 191
淋巴液的流速 192
淋巴系统在控制组织间液的蛋白质浓度,体积与组织间液压力上所扮演的角色 193
17组织对血流的局部与体液的调控 195
针对组织需求所产生的局部血流调控 195
血流调控的机制 196
局部血流的急性调控 196
长期的血流调节作用 200
侧枝循环的形成—长期局部血流调控作用的现象 201
循环系统的体液调控 201
血管收缩剂 201
血管扩张剂 202
其他化学因素和离子对血管的调控 202
18循环系统的神经性调节与动脉压的快速调控 204
循环系统的神经性调节 204
自主神经系统 204
神经系统在动脉压的快速控制上所扮演的角色 208
在肌肉运动和承受其他压力时动脉压的增加 208
维持正常动脉压之反射机制 209
中枢神经系统的缺血反应—藉由脑部的血管运动中枢对脑部血流减少所产生的反应而控制动脉压 212
动脉压的神经调控之特色 213
骨骼神经和肌肉在增加心输出量和动脉压上所扮演的角色 213
动脉压的呼吸波动 214
19肾脏在长期调控动脉压与高血压的重要角色:调控血压之整合系统 216
调控动脉压的肾脏—体液系统 216
压力利尿作用的定量以作为控制动脉压的基础 217
肾脏排泄体液的功能损坏所引起的慢性高血压 220
肾素—血管收缩素系统在血压的调控和高血压上所扮演的角色 223
肾素一血管收缩素系统的组成 223
与血管收缩素有关的高血压型态:肾素分泌的肿瘤或注射血管收缩素Ⅱ引起的高血压 226
结合容积过多和血管收缩两者所导致的其他高血压类型 227
原发性高血压 228
动脉压调节之整合的,多面向的系统之总结 230
20心输出量,静脉回流及其调控 232
休息及活动中之心输出量的正常值 232
静脉回流对心输出量的调控—法兰克—史达林机制在心脏所扮演的角色 232
心输出量是全身所有局部组织血流调节之总和—组织代谢调节所有局部血流 233
心脏能达到的心输出量是有限的 234
在控制心输出量上神经系统所扮演的角色为何? 235
病理性地增高或降低心输出量 236
总周边阻力的降低引起心输出量的增高 236
低心输出量 237
心输出量调节的更多定量分析 237
用于定量分析的心输出曲线 237
静脉回流曲线 238
同时利用心输出量与静脉回流曲线,分析心输出量与右心房压 241
测量心输出量的方法 243
利用电磁式或超音波流量计测量心脏的脉冲式血流输出量 243
利用氧量菲克理论来测量心输出量 244
用指示剂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 244
21运动时肌肉的血流与心输出量;冠状动脉循环和缺血性心脏病 246
运动时骨骼肌的血流及其调控 246
流经肌肉的血流速率 246
骨骼肌的血流调控 247
运动时整体循环再调整 247
冠状动脉循环 249
冠状动脉血流供应的生理解剖 249
正常的冠状动脉血流 249
冠状动脉血流的控制 250
心肌代谢的特性 251
缺血性心脏病 252
急性冠状阻塞的致死原因 253
急性心肌梗塞复原阶段 254
心肌梗塞恢复后的心脏功能 255
冠状疾病所引起的疼痛 255
冠状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 256
22 心衰竭 258
心衰竭时循环系统的动力学 258
中度心衰竭的急性效应 258
心衰竭的慢性期—体液的聚积以补偿心输出量的降低 259
急性心衰竭后发生各种变化总结—补偿性心衰竭 260
严重心衰竭的血液动力学—失偿性心衰竭 260
单侧左心衰竭 262
低输出量心衰竭—心因性休克 262
心衰竭病人的水肿 263
心脏的储备量 264
以图形定量法分析心衰竭 265
23心脏瓣膜与心音;瓣膜性与先天性心脏缺陷的动力学 269
心音 269
正常的心音 269
瓣膜的缺损 271
瓣膜性心脏病的异常循环动力学 272
主动脉瓣狭窄与逆流的循环动力学 272
僧帽瓣狭窄与僧帽瓣逆流的动力学 273
瓣膜性心脏病人运动时的循环动力学 273
先天性心脏缺损的异常循环动力学 274
开放性动脉导管—左向右分流 274
法洛氏四重畸形—右向左分流 275
先先性异常的原因 276
心脏手术时使用的体外循环 276
瓣膜性与先天性心脏病时心脏的肥大 276
24循环性休克及其治疗的生理学 278
休克的生理成因 278
心输出量减少导致循环性休克 278
心输出量未减少的循环性休克 278
动脉压在循环性休克时有什么样的变化 279
不论引起的原因为何,组织功能恶化是循环性休克的末期征兆 279
休克的时期 279
低血量导致的休克—出血性休克 279
出血量与心输出量和动脉压的关系 279
进行性与非进行性的出血性休克 280
不可逆之休克 284
血浆流失造成的低血量休克 284
外伤所引起的低血量休克 285
神经性休克—血管容量的增加 285
过敏性休克与组织胺休克 285
败血性休克 286
治疗休克的生理原则 286
替代疗法 286
使用类交感神经刺激剂治疗休克—不一定有效 287
其它的治疗 287
循环停止 287
脑部循环血液停止流动的效应 287
Ⅴ体液和肾脏 291
25体液区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组织间液与水肿 291
稳定状态时,体液摄取与排泄达到平衡 291
每日水分的摄取 291
每日水分的流失 291
体液区间 292
细胞内液区间 293
细胞外液区间 293
血量 293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组成分 293
血浆与组织间液的离子组成相似 293
细胞内液的重要成分 295
在不同的体液区间中测量液体的体积—指示剂—稀释原理 295
特定体液区间的体积测定 295
液体交换的调节以及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间的渗透平衡 296
渗透作用与渗透压的基本原理 296
维持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间的渗透平衡 298
异常状态下,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体积与体积渗透莫耳浓度 299
添加盐溶液至细胞外液的影响 299
为了营养目的给予葡萄糖与其他溶液 301
临床上的液体体积调节异常:低血钠症与高血钠症 301
低血钠症的原因:过多水分或钠的流失 301
高血钠症的原因:水分流失或钠过多 302
水肿:组织中体液过多 302
细胞内水肿 302
细胞外水肿 302
细胞外水肿原因的摘要 303
正常情况下,防止水肿的安全因子 304
防止水肿的安全因子摘要 305
位于身体“潜在空间”的液体 305
26尿液在肾脏的形成:Ⅰ.肾丝球过滤、肾脏血流及其控制 307
肾脏在体内平衡的多重功能 307
肾脏的生理解剖 308
肾脏与泌尿道的一般组织结构 308
肾脏血流的供应 309
肾元为肾脏的功能单位 310
排尿 311
膀胱的生理解剖学与神经连结 311
尿液自肾脏经由输尿管进入膀胱的运输 312
膀胱的神经支配 312
尿液自肾脏经由输尿管进入膀胱的运输 312
膀胱的充满与膀胱壁张力:膀胱内压测量图 313
排尿反射 313
脑对排尿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313
排尿的异常 313
由肾丝球过滤、肾小管再吸收以及肾小管分泌形成尿液 314
不同物质的过滤、再吸收以及分泌 315
肾丝球过滤—尿液形成的第一步骤 316
肾丝球过滤液的组成分 316
肾丝球过滤液约为肾脏血浆流量的20% 316
肾丝球微血管膜 316
肾丝球过滤率的决定因素 317
增加肾丝球微血管过滤系数而提高GFR 318
增加鲍氏囊流体静水压而降低GFR 318
增加肾丝球微血管胶体渗透压而降低GFR 319
增加肾丝球微血管流体静水压而提高GFR 319
肾脏血流量 320
肾血流量与氧消耗 320
肾血流量的决定因素 320
肾髓质直管内的血流量比肾皮质血流量还低 321
肾丝球过滤作用与肾血流的生理性调控 321
交感神经系统活化而降低GFR 321
肾脏循环的激素与自泌素调控 322
GFR与肾血流的自体调节作用 323
GFR自体调节作用对于防止过度改变肾脏排泄的重要性 323
肾小管肾丝球回馈作用在GFR自体调节作用中的角色 323
肾血流与GFR的肌性自体调节作用 325
其他增加肾血流与GFR的因素:摄取高蛋白质与增加血糖 325
27尿液在肾脏的形成:Ⅱ.肾丝球过滤液在肾小管的处理过程 327
肾小管的再吸收与分泌 327
肾小管的再吸收具有选择性且数量大 327
肾小管的再吸收包括被动与主动机制 328
主动运输 328
水经由渗透作用而被动再吸收主要与钠的再吸收连合 332
经由被动扩散再吸收氯、尿素以及其他溶质 332
沿著肾元不同部位的再吸收与分泌 333
近曲小管的再吸收 333
溶质与水在亨利氏环的运输 334
远曲小管 336
后段远曲小管与皮质集尿小管 336
髓质集尿管 337
归纳各种物质在不同肾小管区段中的浓度 338
肾小管再吸收的调节 339
肾丝球肾小管平衡—肾小管增加再吸收速率的能力以因应肾小管装载量的增加 339
肾小管周围微血管与肾脏组织间液的物理性力量 339
动脉压对尿液输出量的影响—压力利钠作用与压力利尿作用机制 341
肾小管再吸收的激素控制 342
交感神经系统活化而增加钠的再吸收 343
利用清除率的方法量化肾脏功能 343
菊糖清除率可用于估算GFR 344
肌酸酐清除率与血浆肌酸酐浓度可用于估算GFR 344
PAH清除率可用于估算肾血浆流量 345
由GFR除以肾血浆流量计算过滤比率 346
从肾脏清除率计算肾小管再吸收或分泌速率 346
28细胞外液渗透莫耳浓度与钠浓度的调节 348
肾脏藉由形成稀释尿液而排出过多的水分 348
抗利尿激素调控尿液的浓度 348
排泄稀释尿液的肾脏机制 349
肾脏藉由排泄浓缩尿液而保留水分 350
必须的尿液体积 350
排泄浓缩尿液的必要条件—高浓度的ADH与高渗性的肾髓质 350
逆流机制产生高渗性肾髓质组织间隙 351
远曲小管与集尿管在排泄浓缩尿液的角色 352
尿素促成高渗性肾髓质组织间隙与浓缩的尿液 353
直管的逆流交换机制维持肾髓质的高渗透性 354
归纳尿液浓缩的机制与肾小管各区段中体积渗透莫耳浓度的变化 355
量化肾脏尿液浓缩与稀释:“游离水”与渗透莫耳清除率 356
尿液浓缩能力的障碍失调 357
细胞外液体积渗透莫耳浓度与钠浓度的调控 358
由血浆钠浓度评估血浆体积渗透莫耳浓度 358
渗透压接受器—ADH回馈系统 358
ADH在下视丘的视上核与室旁核合成,以及ADH从脑下腺后叶释放 359
降低动脉压与/或降低血量造成心血管反射而刺激ADH释放 360
心血管反射与体积渗透莫耳浓度对刺激ADH分泌的量化重要性 360
其他刺激ADH分泌的因子 360
口渴在调控细胞外液体积渗透莫耳浓度与钠浓度的角色 361
中枢神经系统的口渴中枢 361
口渴的刺激因子 361
饮水的渗透莫耳刺激阈值 362
渗透压接受器—ADH与口渴机制在调控细胞外液体积渗透莫耳浓度与钠浓度的整合反应 362
血管收缩素Ⅱ与醛固酮在调控细胞外液体积渗透莫耳浓度与钠浓度的角色 362
调控细胞外液体积与钠浓度的盐分—食慾机制 363
29钾、钙、磷酸盐以及镁的肾脏调节作用:肾脏调控血量与细胞外液体积的机制整合 365
细胞外液中钾排泄与钾浓度的调节 365
体内钾分布的调节 366
肾脏中钾排泄的总揽 367
后段远曲小管与皮质集尿小管的主细胞分泌钾 367
归纳调节钾分泌的因子:血浆中钾浓度、醛固酮、肾小管液体流速以及氢离子浓度 368
肾脏对钙排泄与细胞外钙离子浓度的调控 371
肾脏对钙排泄的调控 372
肾脏对磷酸盐排泄的调控 372
肾脏对镁排泄与细胞外镁离子浓度的调控 373
肾脏调控细胞外液的机制整合 373
稳定状态下,钠排泄量精确地与摄取量相配合 373
藉由改变肾丝球过滤率或肾小管钠再吸收速率调控钠排泄压力利钠作用与压力利尿作用在维持体内钠与液体平衡的重要性 374
压力利钠作用及压力利尿作用为调节体液体积与动脉压中肾脏—体液回馈作用的重要因素 375
血量与细胞外液体积调节的精确性 376
细胞外液在组织间隙与血管系统间的分布 376
增加肾脏—体液回馈调控效能的神经性与激素性因子 377
交感神经系统对肾脏排泄的调控:动脉感压接受器与低压牵张接受器反射 377
血管收缩素Ⅱ在调控肾脏排泄的角色 377
醛固酮在调控肾脏排泄的角色 378
ADH在调控肾脏水排泄的角色 379
心房利钠胜肽在调控肾脏排泄的角色 379
钠摄取量改变的整体反应 380
造成血量与细胞外液体积大量增加的情况 380
心脏疾病所造成的血量与细胞外液体积的增加 380
增加循环系统容量造成血量的增加 380
造成细胞外液体积大量增加,但仍具有正常血量的情况 381
肾病症候群—血浆蛋白流失于尿液以及肾脏滞留钠 381
肝硬化—肝脏合成血浆蛋白减少以及肾脏滞留钠 381
30酸—鹼平衡的调节 383
氢离子浓度被精确地调控 383
酸及鹼—定义与意义 383
防止氢离子浓度发生变化的系统:缓冲系统、肺脏及肾脏 384
体液氢离子的缓冲作用 385
重碳酸盐缓冲系统 385
重碳酸盐缓冲系统的计量动力学 385
磷酸盐缓冲系统 387
蛋白质:细胞内重要的缓冲物 387
呼吸调节酸鹼平衡 388
肺脏呼出的二氧化碳平衡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388
增加肺泡通气量可降低细胞外液氢离子浓度并提高pH值 389
氢离子浓度上升刺激肺泡通气量 389
肾脏对酸鹼平衡的调控 390
肾小管对氢离子的分泌与重碳酸根离子的再吸收 390
肾小管前段藉次级主动运输分泌氢离子 391
过滤的重碳酸根离子与肾小管中的氢离子反应后被再吸收 391
远曲小管后段与集尿管间质细胞对氢离子的初级主动分泌 392
大量氢离子与磷酸盐及氨缓冲物在肾小管内的结合—产生“新”的重碳酸根离子机制 392
磷酸盐缓冲系统携带过剩的氢离子进入尿液并产生新的重碳酸盐 393
氨缓冲系统排除过剩氢离子并产生新的重碳酸盐 393
肾脏酸鹼排泄的计量 394
肾小管对氢离子分泌的调节 395
酸中毒时肾脏的修正功能—增加氢离子排泄速率并添加重碳酸根离子到细胞外液 396
酸中毒降低肾小管液体中重碳酸根/氢离子的比率 396
鹼中毒时肾脏的修正功能—减少肾小管分泌氢离子并增加重碳酸根离子 396
鹼中毒增加肾小管液体中重碳酸根/氢离子的比率 396
临床造成酸鹼失衡的因素 397
呼吸性酸中毒起因于通气量减少与二氧化碳分压增加 397
呼吸性鹼中毒由通气量增加与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引起 397
细胞外液中重碳酸盐浓度降低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397
酸中毒与鹼中毒的治疗方式 398
酸鹼失衡疾病的临床测量与分析 398
复杂的酸鹼失衡与诊断用酸鹼图表 399
利用阴离子间隙诊断酸鹼失衡 400
31肾脏疾病与利尿剂 402
利尿剂及其作用机制 402
渗透性利尿剂藉由增加肾小管液体的渗透压而降低水的再吸收 402
“环”利尿剂会降低亨利氏环粗升枝中的主动钠—氯—钾再吸收 403
Thiazide利尿剂会抑制前段远曲小管的钠—氯再吸收 404
碳酸酐酶抑制剂会阻断近曲小管的钠—重碳酸盐再吸收 404
醛固酮的竞争性抑制剂会降低皮质集尿小管对钠的再吸收与钾的分泌 404
阻断集尿小管钠通道的利尿剂会降低钠的再吸收 404
肾脏疾病 404
急性肾衰竭 404
减少肾血流造成肾前急性肾衰竭 405
肾脏内部异常造成肾内急性肾衰竭 405
下泌尿道异常造成的肾后急性肾衰竭 406
急性肾衰竭的生理影响 406
慢性肾衰竭:不可逆地减少功能性肾元的数量 406
慢性肾衰竭的恶性循环导致末期肾脏疾病 407
肾血管的损伤可作为慢性肾衰竭的原因 408
肾丝球的损伤可作为慢性肾衰竭的原因—肾丝球肾炎 408
肾脏组织间隙的损伤可作为慢性肾衰竭的原因—肾盂肾炎 409
肾病症候群—因肾丝球通透性增加而导致蛋白质排泄于尿液中 409
肾元在慢性肾衰竭的功能 409
肾衰竭对体液的影响—尿毒症 411
高血压与肾脏疾病 412
特殊的肾小管疾病 413
藉由人工肾脏进行肾衰竭的透析治疗 414
Ⅵ血球、免疫和血液凝固 419
32红血球、贫血与红血球增多症 419
红血球 419
红血球的制造 420
血红素的形成 424
铁的代谢 425
红血球细胞的破坏及生命期 426
贫血 427
贫血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27
红血球增多症 427
红血球增多症对循环系统功能的影响 428
33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系统:Ⅰ.白血球、颗粒球、单核球—巨噬细胞系统及发炎 429
白血球 429
白血球的一般特性 429
白血球的发生 430
白血球的寿命 431
嗜中性球及巨噬细胞的对抗感染之防御感染 431
吞噬作用 431
单核球—巨噬细胞系统(网状内皮系统) 432
发炎:嗜中性球与巨噬细胞所扮演的角色 434
发炎 434
巨噬细胞及嗜中性球于发炎时的反应 434
嗜酸性球 436
嗜鹼性球 436
白血球缺乏症 436
白血病 437
白血病对个体的影响 437
34人体对抗感染的防御系统:Ⅱ.免疫与过敏 439
先天免疫 439
后天免疫 439
后天免疫的基本型态 440
两种后天免疫的形态皆由抗原引发 440
淋巴球主负责后天免疫反应 440
T与B淋巴球的预先加工作用 440
T淋巴球及B淋巴球抗体针对抗原的高度专一性反应—淋巴球群的角色 442
各种淋巴球群的来源 442
B淋巴球系统的特殊贡献—体液性免疫及抗体 443
T淋巴球系统的特殊贡献—致活性T细胞及细胞调节性免疫 446
多种T淋巴球及其不同的功能 446
后天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耐受性—胸腺与骨髓的预先加工所扮演的角色 448
注射抗原所引起免疫反应 448
被动免疫 449
过敏与过度敏感 449
活化T细胞引发的过敏反应—迟发性过敏 449
发生在具有过多IgE抗体的“过敏体质”者的过敏反应 449
35血型、输血、组织及器官移植 451
抗原性导致血液的免疫反应 451
O-A-B血型 451
A抗原与B抗原—凝集素原 451
凝集素 452
输血反应所造成的凝集过程 452
血型之决定 453
Rh 血型 453
RH免疫反应 453
由于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 454
组织及器官的移植 455
试图克服移植组织发生免疫反应 455
36止血与血液凝固 457
止血的事件 457
血管收缩 457
血小板栓塞的形成 457
破裂血管的凝血作用 458
血凝块的纤维组织化或溶解 459
血液凝固的机制 459
凝血酶原转化成凝血酶 459
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血块的形成 460
血块形成的恶性循环 460
血液凝固作用的引发:凝血酶原活化剂之形成 461
正常血管系统凝血作用的预防—血管内的抗凝血剂 463
血块的溶解—胞浆素 464
造成人体过度出血的各种情况 464
因维生素K不足而引发的凝血酶原、因子Ⅶ、因子Ⅸ及因子Ⅹ的减少 464
血友病 465
血小板缺乏症 465
人体血栓栓塞的情形 465
股静脉血栓及大量肺脏栓塞 466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466
抗凝血剂的临床应用 466
做为静脉注射抗凝血剂的肝素 466
以香豆素做为抗凝血剂 466
避免体外凝血的方法 466
血液凝固检验法 467
出血时间 467
凝血时间 467
凝血酶原时间 467
Ⅶ呼吸 471
37肺通气 471
肺通气的机制 471
导致肺扩张及收缩的肌肉 471
肺的空气进出及影响空气进出的压力 472
胸廓对于肺扩张能力的影响 474
肺容积与肺容量 475
肺容积变化的纪录—肺量计测定 475
肺容量 475
研究肺功能所使用的缩写与代号 476
功能性肺馀容量、肺馀容积、以及肺总容量的测定—氦气稀释法 476
每分钟呼吸容积=呼吸频率×潮气容积 477
肺泡的通气 477
「死腔」及其在肺泡通气时的作用 477
肺泡通气的速率 478
呼吸道的功能 478
气管、支气管与细支气管 478
鼻之正常呼吸功能 480
发声 481
38肺循环、肺水肿与肋膜液 483
肺循环系统的生理解剖 483
肺循环系统中的压力 483
肺的血液容积 484
肺的血流状态与其分布 485
静水压力梯度对局部肺血流的影响 485
第1、第2和第3型区域的肺血流 485
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对肺血流与肺动脉压的影响 486
左心衰竭引起左心房压升高时肺循环的功能 487
肺微血管动力学 487
肺微血管的液体交换与肺间质液动力学 487
肺水肿 488
助膜腔内的液体 489
39气体交换的物理原理;氧与二氧化碳透过呼吸膜的扩散作用 491
气体扩散与气体分压的物理学 491
气体扩散的分子基础 491
混合气体中的气体压力—个别气体的「分压」 491
溶于水及组织中的气体压力 492
水的蒸气压 492
气体经由液体的扩散—压力差造成的净扩散 493
肺泡内气体的组成—与大气压的相关性 493
大气气体更新肺泡内空气的速率 494
肺泡内氧的浓度与分压 494
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与分压 495
呼出的空气 495
经由呼吸膜的气体扩散 496
影响气体通过呼吸膜的扩散速率之因素 498
呼吸膜的扩散容量 498
通气—灌流量比对肺泡气体浓度的影响 499
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与通气—灌流量比的图形 500
「生理分流」的观念(当VA/Q低于正常值) 500
「生理性死腔」的概念(当VA/Q大于正常值) 500
异常的通气—灌流量比 501
40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与组织液中的运送 502
氧的运送:从肺到全身组织 502
氧的扩散:从肺泡到肺微血管 502
在动脉血液中氧的运送 503
氧的扩散:从周边微血管到组织液 503
氧的扩散:从周边微血管到组织细胞 504
二氧化碳的扩散:从周边组织细胞到微血管,以及从肺微血管到肺泡 504
血红素在氧运送上的角色 505
氧与血红素的可逆性结合 505
血红素对于组织氧分压的「缓冲」能力 507
使氧—血红素解离曲线移动的因素:对于氧运送上的重要性细胞利用氧的代谢 508
氧在溶解状态下的运送 509
血红素与一氧化碳的结合—氧的取代 509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送 510
二氧化碳运送的化学形式 510
二氧化碳解离曲线 511
当氧与血红素键结时导致二氧化碳的释出(哈丹效应),以增加二氧化碳的运送量 511
二氧化碳运送时,血液酸度的变化 512
呼吸交换比 512
41呼吸的调节 514
呼吸中枢 514
背侧呼吸神经元群—吸气与呼吸节律的控制 514
呼吸调节频率中枢:限制吸气时间与增加呼吸速率 515
腹侧呼吸神经元群—对于吸气与呼气的功能 515
肺膨胀讯号对吸气作用的限制—Hering-Breuer充气反射 515
呼吸中枢活动的全面控制 516
呼吸的化学控制 516
二氧化碳与氢离子直接对于呼吸中枢活动的化学控制 516
调控呼吸动作的周边化学接受器系统—氧在呼吸控制中的角色 518
Pco2、pH、与Po2对于肺泡通气的综合作用 519
运动时的呼吸调控 520
其他影响呼吸的因素 521
周期性呼吸 522
睡眠中呼吸暂停 522
42呼吸机能不足—病理生理学、诊断、氧疗法 524
可用以作为研究呼吸异常的方法 524
血中气体和pH值的研究 524
最大呼气气流量的测量 525
用力呼气肺活量与用力呼气容积 526
特殊肺部异常的生理特质 526
慢性肺气肿 526
肺炎 527
肺膨胀不全 528
气喘 529
肺结核 530
缺氧与氧疗法 530
各种缺氧型态的氧疗法 530
发绀 531
高碳酸血症 531
呼吸困难 532
人工呼吸 532
Ⅷ航空、太空及深海潜水生理学 537
43航空、高海拔及太空生理学 537
低氧压对于身体的影响 537
不同海拔高度的肺泡氧分压 537
不同海拔高度时呼吸纯氧对于肺泡Po2的影响 538
缺氧的急性影响 539
低氧分压的适应 539
高山原住民的自然适应 540
在高海拔地区工作能力的降低以及环境适应的正面作用 540
急性高山症与高山肺水肿 540
慢性高山症 541
航空与太空生理学上,加速度力对于身体的影响 541
离心加速度力 541
线性加速度力对身体的影响 542
密闭太空舱中的“人造气候” 543
太空中的无重量状态 543
44深海潜水及其他高压状况的生理学 545
各种气体在高分压时对身体的影响 545
高压氮时的氮气麻醉 545
高压氧中毒 546
深海下的二氧化碳中毒 547
潜水人员暴露于高压后的减压 547
水肺潜水(自携式水底呼吸装备) 549
有关潜水艇的特殊生理问题 550
高压氧治疗 550
UNITⅨ 神经系统:A.一般原则与感觉生理学 555
45神经系统的结构;突触的基本功能;“神经传导物质” 555
神经系统的基本设计 555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基本功能单位 555
神经系统感觉部分—感觉接受器 555
神经系统运动部分—执行器官 556
讯息处理—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 556
讯息的储存—记忆 557
中枢神经功能的主要层级 557
脊髓阶层 558
低等脑或皮质下阶层 558
高等脑或皮质阶层 558
神经系统与电脑的比较 558
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 559
突触的种类—化学性与电性 559
突触的生理解剖结构 559
具突触传导物质功能的化学物质 562
神经元被兴奋时的电性变化 564
神经元被抑制时的电性变化 566
在兴奋神经中树突的特殊功能 568
神经的兴奋状态与激发速度间的关系 569
突触传导的一些特殊性质 570
46感觉受体:讯号处理的神经回路 572
感觉受体的种类及其所侦测之感觉刺激 572
感觉受体具鉴别性的敏感度 572
感觉刺激转化为神经脉冲 573
神经末梢的局部电流—感觉受体电位 573
感觉受体的适应性 575
传递不同讯号的神经纤维及其生理分类 576
不同强度的讯号在神经路径中的传导—空间与时间的加总 577
神经元库中讯号的传导与处理 578
神经元库间的讯号传达 579
神经元库中讯号的延续—兴奋后电位 581
神经回路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583
抑制性神经回路为稳定神经系统功能的机制 583
突触疲乏为稳定神经系统的方法 583
47体感觉:Ⅰ.般结构、触觉与姿势感觉 585
体感觉的分类 585
触觉的侦测和传递 585
振动的侦测 587
轻触感和发痒 587
体感觉讯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路径 587
背柱内丘系统 588
前外侧系统 588
背柱内丘系统的传导 588
解剖学上的背柱内丘系统 588
体感觉皮质 589
体感觉联合区 592
背柱内丘系统中讯息传递与分析的所有特性 592
感觉刺激强度的解析 593
刺激强度的判断 594
姿势感觉 594
前外侧路径中低精准感觉讯号的传递 595
解剖学上的前外侧路径 595
一些体感觉功能的特殊观点 596
视丘在体感觉的功能 596
感觉敏感度的皮质控制—“离皮质”讯号 596
感觉的体节段区域—皮节 597
48体感觉:Ⅱ.痛觉、头痛与温度感觉 598
痛觉的种类与特性—快速与慢速痛觉 598
痛觉受体与刺激 598
组织损伤的速率是一种对痛觉的刺激 599
痛觉讯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双重路径 600
脊髓与脑干的双痛觉路径—新脊髓视丘路径与旧脊髓视丘路径 600
脑与脊髓的疼痛抑制系统(止痛) 602
大脑的鸦片系统—脑内啡与脑啡肽 602
藉由刺激触觉讯息来抑制痛觉传递 603
藉由电刺激处理痛觉 603
痛觉转移 603
内脏痛觉 603
内脏痛觉的真正原因 604
内脏疾病导致的腔壁痛 604
内脏痛觉的定位—内脏和腔壁痛觉传递路径 604
临床上一些异常的痛觉与其他体感觉 605
痛觉过敏 605
带状疱疹 605
三叉神经痛 605
布朗—西跨症状 606
头痛 606
头痛的颅内起源 606
颅外型头痛 607
温度感觉 607
温度受体与其兴奋 607
温度讯号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 609
Ⅹ神经系统:B.特殊感觉 613
49眼睛:Ⅰ.视觉之光学原理 613
光学的物理原则 613
光的折射 613
水晶体的折射原则 613
透镜的焦距 615
凸透镜影像的形成 616
透镜折射力的测量—屈光度 616
眼睛的光学性质 617
眼睛如同照相机 617
调焦的机制 617
瞳孔直径 618
折射的失误 619
视觉的敏锐度 621
“深度感觉”—辨别物体与眼睛的距离 621
检目仪 622
眼睛的液体系统—眼球内液 622
睫状体制造水漾液 623
水漾液从眼睛的流出 623
眼球内压 623
50眼睛:Ⅱ.视网膜的接受器及神经功能 626
视网膜构成元素的解剖及功能 626
视觉的光化学 628
视紫质—视黄醛的视觉循环及杆状细胞的兴奋 629
视网膜敏感性的自动调节—亮适应与暗适应 631
颜色视觉 632
颜色视觉的三色理论 632
色盲 633
视网膜的神经功能 633
视网膜的神经回路 633
神经节细胞及视神经纤维 636
神经节细胞的兴奋 637
51眼睛:Ⅲ.视觉的中枢神经生理 640
视觉路径 640
视丘内背外膝状核的功能 640
视皮质的组织及功能 641
初级视觉皮质的分层结构 642
视觉讯息分析的两条主要路径—(1)快速“位置”及“移动”路径;(2)精确颜色路径 643
在视觉影像分析期间刺激的神经模式 643
颜色的侦测 644
初级视觉皮质的移除 644
视野—视野测定 644
眼球运动及其调控 645
眼球的凝视运动 645
两眼视觉影像的“融合” 647
调视及瞳孔的自主神经控制 648
调视的控制(眼睛的聚焦) 649
瞳孔直径的调控 649
52听觉 651
鼓膜和听骨系统 651
从鼓膜到耳蜗声音的传导 651
骨骼的声音传导 652
耳蜗 652
耳蜗的功能性解剖 652
耳蜗内音波的传导—“行进波” 654
柯蒂氏器的功能 655
声音频率的测定—“位置”原则音量的测定 656
中枢的听觉机制 657
听觉神经路径 657
大脑皮质在听觉上的功能 658
声音来源方向的辨别 660
来自中枢神经系统至低阶听觉中枢的离心讯号 660
听觉异常 660
耳聋的类型 660
53化学性的感觉—味觉及嗅觉 663
味觉 663
基本味觉 663
味蕾及其功能 664
味觉讯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665
味觉的嗜好与进食的控制 666
嗅觉 667
嗅膜 667
对嗅细胞的刺激作用 667
嗅觉讯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668
Ⅺ 神经系统:C.运动与整合神经生理学 673
54脊髓神经的运动功能;脊髓反射 673
脊髓对于运动功能的组织架构 673
肌肉感觉接受体—肌梭与高基式肌腱器—及其在肌肉控制上的角色 675
肌梭中感受体的功能 675
肌肉牵引性反射 677
肌梭在随意运动中的角色 678
牵引性反射的临床应用 678
高基式肌腱反射 679
肌梭与高基式肌腱器对于与来自上游脑部的联合运动控制功能 680
屈肌反射与退缩反射 680
对侧伸肌反射 681
交互抑制以及交互支配 681
姿态与局部运动的反射 682
脊髓的姿态与局部运动反射 682
搔抓反射 683
引起肌肉痉挛的脊髓反射 683
脊髓中的自主反射 683
脊髓横切与脊髓休克 684
55大脑皮质与脑干对运动功能的控制 685
运动皮质与皮质脊髓神经路径 685
初级运动皮质 685
前运动区 686
补助运动区 686
一些在人类运动皮质发现的特殊运动控制区 686
从运动皮质到肌肉的讯号传递 687
运动皮质的传入纤维路径 688
红核作为大脑皮质传递讯息到脊髓的替代路径 688
「椎体外」神经系统 689
初级运动皮质与红核对脊髓运动控制区的兴奋作用 689
脑干在控制运动功能上的角色 691
支持身体对抗重力的作用—网状与前庭神经核的角色 691
前庭感觉与平衡的维持 692
前庭器 692
椭圆囊与球状囊在维持静态平衡上的功能 694
半规管对于头部转动的侦测 695
稳定眼球的前庭机制 696
与平衡有关的其他因素 696
脑干神经核对于控制潜意识与定型性动作的功能 697
56 小脑与基底核对于控制整体运动的作用 698
小脑及其运动功能 698
小脑在解剖学上的功能区 699
小脑的神经元回路 700
小脑在整体运动控制的功能 704
临床上小脑的异常状况 706
基底核—其运动功能 707
基底核在运动执行型态上的功能—外壳核回路 708
基底核对序列运动型态的认知控制—尾核回路 709
基底核对改变运动的时机与强度的控制功能 709
基底核系统中特殊神经传导物质的功能 710
基底核受损时的临床症状 711
运动控制系统总论 712
脊髓层次 712
后脑层次 712
运动皮质层次 712
是什么让我们产生动作? 712
57大脑皮质、脑的智能、学习与记忆 714
大脑皮质的生理解剖 714
特定皮质区域的功能 715
联合区 716
后上颞叶的广泛诠释功能—“Wernick氏区”(一般诠释区) 718
枕颞皮质在非优势半球的功能 719
前额叶联合区的较高层智力功能 719
大脑的沟通功能—语言的接收与传达 720
胼胝体和前联合区将思想、记忆、训练和其他讯息转移到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 722
思考、意识和记忆 723
记忆—突触促进与突触抑制作用 723
短期记忆 724
中长期记忆 724
长期记忆 725
记忆的巩固 725
58脑的行为与动机机转—边缘系统及下视丘 728
大脑的活化—驱动系统 728
脑干持续的兴奋性讯号对大脑活性的控制 728
脑部活性的神经激素控制 730
边缘系统 731
边缘系统的功能性解剖及下视丘 731
下视丘—边缘系统的主要控制枢纽 732
下视丘对生长与内分泌的控制功能 733
下视丘和相关边缘构造的行为功能 734
边缘系统的“奖励”与“惩罚”功能 735
奖赏和惩罚对行为的重要性 736
边缘系统其他部位的特殊功能 736
海马回的功能 736
杏仁核的功能 737
边缘皮质的功能 738
59脑部的活动状态—睡眠、脑波、癫痫、精神疾病 739
睡眠 739
慢波睡眠 739
快速动眼睡眠(似是而非的睡眠,不同步的睡眠) 740
睡眠的基本理论 740
睡眠的生理效应 741
脑波 741
脑波的起源 742
不同程度的大脑活动对脑电图频率之影响 743
不同阶段的清醒和睡眠在脑电图上的变化 743
癫痫 743
大发作癫痫 743
小发作癫痫 744
局部性癫痫 744
精神病行为及痴呆—特定的神经传导物质系统的角色 745
忧郁症与躁郁症—正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神经传导物质活性的降低 745
精神分裂症—部分多巴胺系统功能可能过度 745
阿兹海默氏症—类淀粉斑块与记忆力减退 746
60自主神经系统及肾上腺髓质 748
自主神经系统的一般组成 748
交感神经的生理解剖结构 748
节前与节后交感神经元 748
副交感神经的生理解剖结构 750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的基本特性 750
胆素性与肾上腺性纤维—乙醯胆鹼或正肾上腺素之分泌 750
作用器官的受器 752
交感与副交感刺激的兴奋与抑制作用 753
交感与副交感刺激对特定器官的作用 753
肾上腺髓质的功能 755
刺激速率与交感及副交感作用程度的关联性 756
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基础活性” 756
交感及副交感器官在去神经后所造成的去神经后之过敏感性 756
自主反射 757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单独器官的例子及集体刺激的例子 757
交感神经系统的“警示”或“压力”反应 758
延脑、桥脑和中脑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 758
自主神经系统的药理学 759
作用于肾上腺性作用器官的药—类交感神经作用的药 759
作用于乙醯胆鹼性作用器官的药 759
刺激或阻断交感与副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药物 759
61大脑血流、脑脊髓液与脑部代谢 761
大脑血流 761
正常的脑血流速率 761
大脑血流的调控 761
大脑的微循环 763
当脑血管阻塞时,发生的“脑中风” 763
脑脊髓液系统 763
脑脊髓液的缓冲作用 763
脑脊髓液的形成、流动与吸收 764
脑脊髓液的压力 765
脑脊髓液流动阻塞造成水脑 766
血液—脑脊髓液及血脑屏障 766
脑水肿 766
脑的代谢 767
Ⅻ胃肠生理学 771
62胃肠功能的一般原理—运动、神经控制及血液循环 771
消化道运动的一般原理 771
消化道壁的生理解剖 771
胃肠功能的神经控制—肠神经系统 773
肠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的差异 774
肠神经元分泌的神经传导物质种类 775
肠胃运动的激素控制 776
消化道运动功能的种类 776
推进运动—蠕动 776
搅和运动 777
消化道的血流—“内脏循环” 777
消化道血液供应的解剖 778
肠道活动及代谢因素对消化道血流的作用 778
消化道血流的神经控制 779
63消化道的食物推进及混合 781
食物的消化 781
咀嚼 781
吞嚥 782
胃的运动功能 784
胃的储存功能 784
胃的混合与推进作用—胃的基础电讯节律 784
胃的排空 785
胃排空的调节 785
小肠的运动 786
混合收缩(分节收缩) 786
推进运动 787
回盲瓣的功能 788
大肠的运动 788
排便 789
影响肠活动的其他自主反射 789
64消化道的分泌功能 791
消化道分泌的一般原则 791
腺体在解剖上的种类 791
刺激消化腺的基本机制 791
腺体细胞分泌的基本机制 792
黏液的润滑与保护作用对消化道的重要性 793
唾液的分泌 793
唾液分泌的神经控制 794
食道的分泌 795
胃的分泌 795
胃分泌的特性 795
幽门腺—黏液与胃泌素的分泌 797
表面黏液细胞 797
胃酸分泌的刺激因子 797
胃液分泌的三相 798
抑制胃分泌的肠因子 798
胃泌素及其它肠胃道激素的化学组成 799
胰脏的分泌 799
胰酵素的分泌 799
重碳酸根离子的分泌 800
胰液分泌的调节 800
胆汁的分泌及胆道的功能 802
胆汁分泌的生理解剖学 802
胆盐及其在脂肪的消化及吸收 804
胰脏分泌胆固醇与胆结石的形成 804
小肠的分泌 805
Brunner氏腺的黏液分泌 805
小肠消化液的分泌 805
小肠分泌功能的调控 806
大肠的分泌 806
65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 808
各种食物的消化 808
醣类的消化 809
蛋白质的消化 810
脂肪的消化 811
消化道吸收的基本原理 812
消化道吸收作用的解剖基础 812
小肠的吸收 813
水的吸收 814
离子的吸收 814
重碳酸根离子在回肠及大肠的分泌—氯离子同时吸收 815
养分物质的吸收 815
大肠的吸收:粪便的形成 817
66消化道疾病的生理学 819
吞嚥及食道的异常 819
胃的病变 819
胃溃疡 820
造成人类胃溃疡的特殊原因 821
小肠的疾病 821
小肠内食物消化异常—胰脏衰竭 821
小肠黏膜造成的吸收不良—口炎性腹泻 822
大肠的疾病 822
便秘 822
腹泻 822
脊髓受伤造成的排便麻痺 823
消化道的一般性疾病 823
呕吐 823
噁心 824
消化道阻塞 824
消化道内的气体:“胀气” 825
ⅩⅢ代谢与温度调节 829
67醣类的代谢及腺核苷三磷酸的形成 829
自食物释出能量与“自由能”的概念 829
腺核苷三磷酸在代谢作用中的功能 829
醣类代谢中葡萄糖主要的角色 830
葡萄糖经由细胞膜的运输 831
胰岛素提升葡萄糖促进扩散的作用 831
葡萄糖的磷酸化作用 831
在肝脏及肌肉中肝醣的储存 831
肝醣合成反应 832
移除储存的肝醣一肝醣分解反应 832
以糖解途径使葡萄糖分子释出能量 832
糖解作用:丙酮酸的生成 833
丙酮酸转化成乙醯辅酶A 833
柠檬酸循环或克氏循环 833
氢的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ATP(氧化磷酸化反应) 835
粒线体产生ATP的化学渗透机制 835
葡萄糖分解形成ATP的摘要整理 836
当身体需要能量时,由储存的肝醣释出能量的控制机制:细胞内ATP与ADP浓度控制糖解作用进行速率 836
无氧状态下能量的释放—无氧糖解作用 836
经五碳糖磷酸盐途径而自葡萄糖释出能量 837
葡萄糖转化成肝醣或脂肪 838
由蛋白质及脂肪形成醣类—“糖质新生作用” 838
血糖 839
68脂质代谢 840
脂质在体液中的运输 840
淋巴液运输三酸甘油脂与其他脂质离开消化道—乳糜微粒 840
自血中移除乳糜微粒 841
“游离脂肪酸”在血中以与白蛋白结合的方式运送 841
脂蛋白—运送胆固醇与磷脂质的特殊功能 841
脂肪的储存 842
脂肪组织 842
肝脏的脂质 842
利用三酸甘油酯来作为能源及ATP形成 842
乙醯乙酸在肝脏的合成与在血中的运送 844
由醣类合成三酸甘油酯 844
由蛋白质合成三酸甘油酯 845
三酸甘油酯释放能量的调节 846
肥胖 846
磷脂质及胆固醇 846
磷脂质 846
胆固醇 847
磷脂质与胆固醇作为细胞结构的功能—特别是膜 848
动脉粥状硬化 848
动脉粥状硬化的基本肇因—胆固醇与脂蛋白 850
其他导致动脉粥状硬化的因索 850
动脉粥状硬化的预防 850
69蛋白质代谢 852
基本性质 852
胺基酸 852
胺基酸的运输及储存 854
血中的胺基酸 854
胺基酸以蛋白质的形式储存于细胞中 854
血浆蛋白的功能 855
必须胺基酸与非必须胺基酸 855
利用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 856
蛋白质必被分解 857
激素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857
70肝脏器官 859
肝脏的生理解剖 859
肝脏血管及淋巴系统 859
自肝门静脉及肝动脉流经肝脏的血液 860
肝脏为大型血液聚集中心 860
肝脏的高流量淋巴液 860
肝脏的再生 860
肝脏巨噬细胞系统—肝脏的血液净化功能 861
肝脏的代谢功能 861
醣类的代谢 861
脂肪的代谢 861
蛋白质的代谢 862
其他代谢功能 862
胆汁中的胆红素排泄—用以作为临床诊断工具 862
黄疸—细胞外液出现过量胆红素 863
71膳食的平衡、进食的调节、肥胖与饥饿、维生素与矿物质 865
能量摄取和输出在稳定状态的条件下的平衡 865
膳食的平衡 865
食物可供利用的能量 865
测定蛋白质、醣类与脂肪代谢利用的方法 866
食物摄取和能量储存的调节 867
神经中枢调节食物摄取 867
调节进食量的因素 870
肥胖 872
减少实体活动及进食调节失常是造成肥胖的病因 872
肥胖的治疗 873
饿虚、厌食及恶病质 874
饥饿 874
维生素 875
维生素A 875
硫胺素(维生素B1) 875
菸鹼酸 876
核黄素(维生素B2) 876
维生素B12 876
叶酸(异麸胺酸) 877
吡哆醇(维生素B6) 877
泛酸 877
抗坏血酸(维生素C) 877
维生素D 878
维生素E 878
维生素K 878
矿物质的代谢 878
72能量与代谢速率 881
腺核苷三磷酸的功能为代谢作用中之能量货币 881
磷酸肌酸的功能是能量储存库并且是“ATP的缓冲物” 882
厌氧性对比于有氧性能量 882
细胞运用能量的总结 883
细胞能量释放的控制 884
代谢速率 884
全身代谢速率的测量 885
能量代谢—影响能量输出的因子 885
对每日活动的全面能量需求 885
基础代谢率—身体存活最小能量支出 886
用于实体活动的能量 887
用于处理食物的能量—食物的产热效应 887
用于非颤抖产热的能量—交感刺激的角色 887
73体温、温度调节及发烧 889
正常体温 889
体温是由平衡热的产生及热的损失而得以控制 889
热的产生 889
热的散失 890
由身体核心往体表流动的血液是热传导媒介 890
体温的调节—下视丘的角色 894
升降体温的神经作用机制 895
体温控制的“定值”概念 896
体温的行为控制 897
局部皮肤温度反射 898
体温调节之异常 898
发烧 898
身体暴露于严寒环境 900
ⅩⅤ内分泌及生殖 905
74内分泌学概论 905
化学讯号传递者执行身体功能的协同作用 905
激素的化学结构及合成 906
来自血液的激素分泌、运输和清除 908
激素分泌的回馈空制 909
来自血液中激素的“清除” 909
激素作用的机制 910
激素接受器及其活化 910
在激素接受器活化后的胞内讯号 910
次级讯号传递者机制决定胞内激素的功能 912
主要在细胞基因作用上的激素 915
血液中激素浓度的测定 915
放射性免疫测定法 915
酵素连结免疫测定法 916
75脑垂腺激素及下视丘的控制作用 918
脑垂腺及它与下视丘的关系 918
下视丘调控脑垂腺的分泌 919
脑垂体前叶的下视丘—脑垂腺门脉系统 920
生长激素的生理功能 921
生长激素促进许多体内组织生长 922
生长激素具有数种代谢效用 922
生长激素刺激软骨及骨骼的生长 923
生长激素透过称为“体介素”(也被称为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的中间物质发挥许多作用 923
生长激素分泌的调节 924
生长激素分泌异常 926
脑垂腺后叶与下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