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引言 1
1.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1.1.1 心理学的概念 1
1.1.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
阅读资料1-1 7
1.2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8
1.2.1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8
1.2.2 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主要流派 9
阅读资料1-2 13
1.2.3 当代心理学的学科门类 15
阅读资料1-3 18
1.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9
1.3.1 研究原则 19
1.3.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0
复习思考题 24
第2章 科学的心理观 25
2.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25
2.1.1 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25
2.1.2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26
2.2 科学的心理观 26
2.2.1 心理是脑的机能 26
2.2.2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27
2.2.3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27
2.2.4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 28
2.3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30
2.3.1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30
阅读资料2-1 32
2.3.2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34
2.3.3 心理现象产生的基本方式——反射 36
2.3.4 内分泌系统 37
阅读资料2-2 39
复习思考题 40
第3章 感觉和知觉 41
3.1 感觉和知觉概述 41
3.1.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41
3.1.2 感觉与知觉的分类 42
3.1.3 感觉的基本规律 46
阅读资料3-1 48
阅读资料3-2 49
3.1.4 知觉的特征 50
3.2 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 53
3.2.1 观察及有效观察的条件 53
3.2.2 观察力的培养 54
复习思考题 55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再现 56
第4章 注意 57
4.1 注意的概述 57
4.1.1 注意的概念 57
4.1.2 注意的功能 58
4.1.3 注意的外部表现 59
4.1.4 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59
阅读资料4-1 60
4.2 注意的种类 60
4.2.1 无意注意 61
4.2.2 有意注意 62
4.2.3 有意后注意 62
4.2.4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者的关系 63
4.3 注意的品质 64
4.3.1 注意的范围 64
阅读资料4-2 65
4.3.2 注意的稳定性 65
4.3.3 注意的分配 66
4.3.4 注意的转移 67
阅读资料4-3 68
4.4 注意规律与教学 68
4.4.1 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68
4.4.2 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69
4.4.3 巧妙地利用几种注意交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70
阅读资料4-4 71
复习思考题 72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再现 72
第5章 记忆 73
5.1 记忆概述 73
5.1.1 记忆的概念 73
5.1.2 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75
5.1.3 记忆的分类 76
阅读资料5-1 78
5.2 记忆的过程 79
5.2.1 识记 79
5.2.2 保持和遗忘 80
3.2.3 再认或回忆 87
5.3 记忆的品质 88
5.3.1 记忆的敏捷性 88
5.3.2 记忆的持久性 88
5.3.3 记忆的准确性 88
5.3.4 记忆的准备性 89
复习思考题 89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再现 90
第6章 思维 91
6.1 思维概述 91
6.1.1 思维的概念 91
6.1.2 思维的种类 92
阅读资料6-1 93
6.1.3 思维与语言 94
6.1.4 思维的生理机制 96
6.2 思维的过程和形式 96
6.2.1 思维的过程 96
6.2.2 思维的形式 98
6.2.3 思维的品质 99
6.3 问题解决 100
6.3.1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00
6.3.2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01
6.4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104
6.4.1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104
6.4.2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05
6.4.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06
6.5 想象概述 107
6.5.1 想象的概念 107
6.5.2 想象的种类 108
阅读资料6-2 108
复习思考题 110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再现 110
第7章 情绪和情感 111
7.1 情绪和情感概述 111
7.1.1 情绪、情感的概念 111
阅读资料7-1 112
7.1.2 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113
阅读资料7-2 113
7.1.3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115
7.2 情绪的理论 118
7.2.1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118
7.2.2 坎农-巴德情绪理论 119
7.2.3 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认知理论 119
7.2.4 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120
阅读资料7-3 121
7.3 情绪、情感与身心健康 122
7.3.1 情绪、情感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22
阅读资料7-4 123
7.3.2 常见的情绪问题与调控 123
阅读资料7-5 127
阅读资料7-6 128
复习思考题 129
第8章 意志 130
8.1 意志概述 130
8.1.1 意志的概念 130
8.1.2 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131
8.2 意志行动的心理分析 132
8.2.1 采取决定阶段 132
8.2.2 执行决定阶段 134
阅读资料8-1 135
8.2.3 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136
阅读资料8-2 139
8.3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139
8.3.1 意志品质 139
阅读资料8-3 141
8.3.2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41
阅读资料8-4 143
复习思考题 144
第9章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145
9.1 个性概述 145
9.1.1 个性的概念 145
9.1.2 个性的基本特征 147
9.1.3 个性的心理结构 148
9.1.4 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148
阅读资料9-1 150
9.2 需要 151
9.2.1 需要的概念 151
9.2.2 需要的种类 152
9.2.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53
阅读资料9-2 157
9.2.4 其他有关需要的理论 157
9.3 动机 158
9.3.1 动机的概念 158
9.3.2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159
9.3.3 动机的种类 160
9.4 动机理论 162
9.4.1 成就动机理论 162
阅读资料9-3 163
9.4.2 归因理论 164
阅读资料9-4 167
9.4.3 自我效能感理论 168
9.5 学习动机 169
9.5.1 学习动机的概念 169
9.5.2 学习动机的分类 170
9.5.3 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72
阅读资料9-5 173
阅读资料9-6 175
复习思考题 176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再现 177
第10章 气质 178
10.1 气质概述 178
10.1.1 气质的概念 178
10.1.2 气质的学说 179
10.1.3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 184
10.2 气质类型及测量 185
10.2.1 气质的心理特征及气质类型 185
10.2.2 气质类型的行为表现 188
阅读资料10-1 189
10.2.3 气质的测量 190
10.3 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92
10.3.1 气质对能力的影响 192
10.3.2 气质与学校教育 193
10.3.3 气质与职业选择 194
复习思考题 195
第11章 性格 196
11.1 性格的概述 196
11.1.1 性格的概念 196
11.1.2 性格的结构 197
11.1.3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98
11.2 性格理论 199
11.2.1 性格类型理论 200
11.2.2 性格特质理论 204
11.3 性格的测量 207
11.3.1 自陈量表法 207
11.3.2 投射测验 209
11.4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210
11.4.1 生物遗传因素 210
阅读资料11-1 211
11.4.2 家庭环境因素 212
阅读资料11-2 213
11.4.3 学校教育因素 214
11.4.4 社会环境因素 215
11.4.5 个体主观因素 216
复习思考题 216
第12章 能力 218
12.1 能力概述 218
12.1.1 能力的概念 218
12.1.2 能力的种类 218
12.1.3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220
12.2 智力的理论 220
12.2.1 智力的因素理论 220
12.2.2 智力的结构理论 223
12.2.3 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224
12.3 能力差异与能力发展 227
12.3.1 能力差异 227
12.3.2 能力发展 229
12.3.3 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231
12.4 能力的测量 234
12.4.1 智力测验 234
阅读资料12-1 235
12.4.2 特殊能力测验 238
12.4.3 创造力测验 238
复习思考题 239
第13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240
13.1 学习概述 240
13.1.1 学习的实质 240
13.1.2 学习的分类 241
13.2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244
13.2.1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244
13.2.2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246
13.2.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247
13.2.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50
13.3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252
13.3.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252
13.3.2 奥苏伯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 255
13.3.3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58
13.4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261
13.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261
13.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61
13.4.3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264
13.4.4 简评 265
13.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66
13.5.1 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266
13.5.2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267
13.5.3 简评 269
复习思考题 269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再现 270
第14章 学习策略和学习迁移 271
14.1 学习策略 271
14.1.1 学习策略的概念 271
14.1.2 认知策略 272
14.1.3 元认知策略 275
14.1.4 资源管理策略 276
14.1.5 学习策略的训练 279
14.2 学习的迁移 281
14.2.1 学习迁移概念 281
14.2.2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283
14.2.3 学习迁移与教学 287
复习思考题 289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再现 290
第15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教育 291
15.1 心理健康概述 291
15.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291
15.1.2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294
15.2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及方法 296
15.2.1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 296
15.2.2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97
阅读资料15-1 299
15.3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辅导 302
15.3.1 常见心理问题的分类及辅导范围 302
15.3.2 青少年常见心理困扰与辅导 302
15.3.3 常见心理障碍与辅导 306
阅读资料15-2 311
复习思考题 312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再现 312
附录A 心理效应 314
A.1 罗森塔尔效应:真诚期待 314
A.2 “破窗理论”与细节暗示 316
A.3 鲇鱼效应——适时的压力会成为动力 317
A.4 同体效应 318
A.5 摩西奶奶效应 318
A.6 瓦拉赫效应 318
A.7 蝴蝶效应 319
A.8 配套效应——给孩子合适的“睡袍” 320
A.9 齐加尼克效应 321
A.10 超限效应 321
A.11 过度理由效应 322
A.12 苏东坡效应 322
A.13 瓦伦达心态 323
A.14 暗示效应 323
A.15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324
A.16 得寸进尺效应 325
A.17 沉锚效应 325
A.18 巴奴姆效应 326
A.19 林格尔曼效应 326
A.20 名片效应 327
A.21 马太效应 327
A.22 共生效应 328
A.23 责任分散效应 328
A.24 触摸的心理效应 329
A.25 霍桑效应 329
附录B 心理测验 330
B.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330
B.2 A型行为问卷 333
B.3 气质类型问卷 335
B.4 考试焦虑综合诊断量表 338
B.5 内外向性格类型测定 340
B.6 个性成熟度测验 342
B.7 创造力测验 348
B.8 职业适应性测验 352
B.9 焦虑自评量表(SAS) 362
B.10 抑郁自评量表(SDS) 363
参考文献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