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广雅疏证》音义术语研究 3
第一章 《广雅疏证》“语之转”研究 3
第一节 两个词间“语之转”的声韵关系 3
一 “语之转”双声叠韵有4例 3
二 双声韵转有29例 4
三 声转韵转有22例 7
四 声转叠韵有4例 9
第二节 AB与CD间的语转关系 10
第三节 AB、CD、EF间语转关系 11
第四节 A与BC语转关系 11
第五节 A与BC、BD语转关系 11
第六节 多个词的语转关系 12
第七节 本章小结 12
第二章 《广雅疏证》“一声之转”研究 14
第一节 两个词(字)间“一声之转”的声韵关系 14
一 “一声之转”双声韵转有60例 14
二 “一声之转”双声叠韵有1例 30
三 “一声之转”旁纽韵转有13例 30
四 “一声之转”准旁纽韵转有2例 35
五 “一声之转”准双声韵转有3例 35
第二节 多个词(字)间“一声之转”声韵关系 36
一 “A、B、C,一声之转”有34例 36
二 “A、B、C、D(也),(皆)一声之转也”有8例 45
三 “A、B、C、D、E也,皆一声之转也”有3例 49
四 “AB、CD、E也,皆一声之转也”有1例 52
五 “A、B、C、D、E、F,一声之转”有1例 53
六 “AB、CD,皆一声之转也”有7例 55
七 “AB、CD、EF,皆一声之转”有3例 58
第三节 “一声之转”来源考 5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4
第三章 《广雅疏证》“之言”研究 70
第一节 “之言”双声叠韵研究 70
一 双声叠韵中的声韵数量 85
二 双声叠韵的形义关系考察 86
第二节 “之言”双声研究 112
一 双声部分正文及声韵关系 112
二 双声形义关系考 118
第三节 “之言”叠韵研究 128
一 叠韵部分正文及声韵情况 128
二 叠韵部分形义关系考 143
第四节 “之言”对转(旁对转、异类相转)研究 163
一 对转(旁对转、异类相转)正文及声韵关系 163
二 对转(旁对转、异类相转)形义关系考 166
第五节 “之言”旁转研究 171
一 “之言”旁转正文及声韵关系考 172
二 旁转形义关系考 174
第六节 “之言”通转研究 178
一 “之言”通转正文及声韵关系 178
二 通转形义关系考 179
第七节 “之言”特殊关系考 180
一 “A之言AB也”有8例 180
二 “A之言BA(也)”有9例 181
三 “A之言AA(然)也”有5例 182
第八节 “之言”来源考 183
第九节 本章小结 188
第四章 《广雅疏证》“声近义同”研究 192
第一节 两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 192
一 “声近义同”与其他术语的混用 192
二 两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及声韵关系考 193
三 两个词间“声近义同”形体关系考 201
四 两个词间“声近义同”词(字)义关系考 203
第二节 三个词间的“声近义同”研究 215
一 三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 216
二 三个词间“声近义同”声韵及形体关系考 218
三 三个词间“声近义同”词(字)义关系考 220
第三节 四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 224
四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 224
第四节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 225
一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 225
二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声韵关系考 226
三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形体关系考 226
四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词(字)义关系考 22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27
第五章 《广雅疏证》“犹”研究 230
第一节 “A犹B也”研究 230
一 “A犹B也”正文及来源考 230
二 有来源的“A犹B也”音形义问题 235
三 来源于王念孙自造的“A犹B也”音形义问题 239
第二节 “某某犹某某也”研究 243
一 “AA犹BB也”研究 243
二 “AB犹BA也”研究 248
三 “AB犹CD也”研究 248
四 “AB犹CB也”研究 253
五 “AB犹AC也”研究 256
六 “AB犹CA也”研究 258
第三节 “某犹某某也”研究 258
一 “A犹AA也”研究 258
二 “A犹BB也”研究 259
三 “A犹BC也”研究 260
第四节 “犹言”研究 263
一 “犹言”正文 263
二 “犹言”声韵关系考 264
三 “犹言”形体关系考 265
四 “犹言”词(字)义关系考 266
第五节 “犹”连接两个音义短句 269
一 “某之为某,犹某之为某”研究 269
二 “某之转为某,犹某之转为某”研究 273
三 “某谓之某,犹某谓之某也”研究 282
四 “某之通作某,犹某之通作某”研究 291
五 “某与某同训为某,犹某与某同训为某也”研究 292
六 “某名某,犹某名某也”研究 295
第六节 “犹”与其他术语共同使用 295
一 “犹”与“语之转”共同使用研究 296
二 “犹”与“之(为)言”共同使用研究 299
三 “犹”与“一声之转”共同使用研究 300
第七节 本章小结 301
下编 《广雅疏证》与王念孙古音学研究 311
第一章 《广雅疏证》声转特点与王念孙古声类问题 311
第二章 《广雅疏证》韵转情况与王念孙古韵部问题 327
结论 347
一 《广雅疏证》音义关系性质 349
二 《广雅疏证》声韵问题与王念孙古音学 356
三 《广雅疏证》的写作目的 360
四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的特点与贡献 362
五 《广雅疏证》音义关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366
附录《广雅疏证》引《玄应音义》考 368
一 引文功能多样,以疏通训释为主 368
二 引文方式以直引为辅,间接转引为主,后者又以引《广雅》为主 371
三 《广雅疏证》未引有一千多例,涉及异文、异训情况 374
四 词义训释多从《玄应音义》中转引早于或同于《广雅》时代文献 378
五 多直引《玄应音义》中方言俗语材料解释《广雅》 379
参考文献 381
后记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