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研究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研究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福言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309165
  • 页数:400 页
图书介绍:《广雅疏证》因声求义术语具有功能性异同。王念孙在使用术语进行因声求义实践中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继承性,但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术语规范。在《广雅疏证》中,语音形式与概念的复杂关系表现了音义之间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的统一。对称性是语音形式和概念之间相似性的体现,不对称性是语音形式和概念之间区别性的体现。另外,《广雅疏证》术语中的一字异音情况与《音义异同》中的音变构词用例有互补性,显示了王念孙对音义异同的认识以及对以义辨音的理解与运用。《广雅疏证》术语显示了王念孙丰富的古声纽思想,这些思想表明他吸收了钱大昕、戴震等的古声纽思想后,积极运用于具体音义问题的实践,并取得了较大成果。《广雅疏证》术语反映了王念孙对韵转关系的认识,与王念孙古韵分部有一致性,显示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基本遵循了自己的古韵二十一部分部情况。另外,王念孙还根据具体训诂实践灵活处理韵转情况。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研究》目录
标签:研究

上编 《广雅疏证》音义术语研究 3

第一章 《广雅疏证》“语之转”研究 3

第一节 两个词间“语之转”的声韵关系 3

一 “语之转”双声叠韵有4例 3

二 双声韵转有29例 4

三 声转韵转有22例 7

四 声转叠韵有4例 9

第二节 AB与CD间的语转关系 10

第三节 AB、CD、EF间语转关系 11

第四节 A与BC语转关系 11

第五节 A与BC、BD语转关系 11

第六节 多个词的语转关系 12

第七节 本章小结 12

第二章 《广雅疏证》“一声之转”研究 14

第一节 两个词(字)间“一声之转”的声韵关系 14

一 “一声之转”双声韵转有60例 14

二 “一声之转”双声叠韵有1例 30

三 “一声之转”旁纽韵转有13例 30

四 “一声之转”准旁纽韵转有2例 35

五 “一声之转”准双声韵转有3例 35

第二节 多个词(字)间“一声之转”声韵关系 36

一 “A、B、C,一声之转”有34例 36

二 “A、B、C、D(也),(皆)一声之转也”有8例 45

三 “A、B、C、D、E也,皆一声之转也”有3例 49

四 “AB、CD、E也,皆一声之转也”有1例 52

五 “A、B、C、D、E、F,一声之转”有1例 53

六 “AB、CD,皆一声之转也”有7例 55

七 “AB、CD、EF,皆一声之转”有3例 58

第三节 “一声之转”来源考 5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4

第三章 《广雅疏证》“之言”研究 70

第一节 “之言”双声叠韵研究 70

一 双声叠韵中的声韵数量 85

二 双声叠韵的形义关系考察 86

第二节 “之言”双声研究 112

一 双声部分正文及声韵关系 112

二 双声形义关系考 118

第三节 “之言”叠韵研究 128

一 叠韵部分正文及声韵情况 128

二 叠韵部分形义关系考 143

第四节 “之言”对转(旁对转、异类相转)研究 163

一 对转(旁对转、异类相转)正文及声韵关系 163

二 对转(旁对转、异类相转)形义关系考 166

第五节 “之言”旁转研究 171

一 “之言”旁转正文及声韵关系考 172

二 旁转形义关系考 174

第六节 “之言”通转研究 178

一 “之言”通转正文及声韵关系 178

二 通转形义关系考 179

第七节 “之言”特殊关系考 180

一 “A之言AB也”有8例 180

二 “A之言BA(也)”有9例 181

三 “A之言AA(然)也”有5例 182

第八节 “之言”来源考 183

第九节 本章小结 188

第四章 《广雅疏证》“声近义同”研究 192

第一节 两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 192

一 “声近义同”与其他术语的混用 192

二 两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及声韵关系考 193

三 两个词间“声近义同”形体关系考 201

四 两个词间“声近义同”词(字)义关系考 203

第二节 三个词间的“声近义同”研究 215

一 三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 216

二 三个词间“声近义同”声韵及形体关系考 218

三 三个词间“声近义同”词(字)义关系考 220

第三节 四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 224

四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 224

第四节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研究 225

一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正文 225

二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声韵关系考 226

三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形体关系考 226

四 五个词间“声近义同”词(字)义关系考 22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27

第五章 《广雅疏证》“犹”研究 230

第一节 “A犹B也”研究 230

一 “A犹B也”正文及来源考 230

二 有来源的“A犹B也”音形义问题 235

三 来源于王念孙自造的“A犹B也”音形义问题 239

第二节 “某某犹某某也”研究 243

一 “AA犹BB也”研究 243

二 “AB犹BA也”研究 248

三 “AB犹CD也”研究 248

四 “AB犹CB也”研究 253

五 “AB犹AC也”研究 256

六 “AB犹CA也”研究 258

第三节 “某犹某某也”研究 258

一 “A犹AA也”研究 258

二 “A犹BB也”研究 259

三 “A犹BC也”研究 260

第四节 “犹言”研究 263

一 “犹言”正文 263

二 “犹言”声韵关系考 264

三 “犹言”形体关系考 265

四 “犹言”词(字)义关系考 266

第五节 “犹”连接两个音义短句 269

一 “某之为某,犹某之为某”研究 269

二 “某之转为某,犹某之转为某”研究 273

三 “某谓之某,犹某谓之某也”研究 282

四 “某之通作某,犹某之通作某”研究 291

五 “某与某同训为某,犹某与某同训为某也”研究 292

六 “某名某,犹某名某也”研究 295

第六节 “犹”与其他术语共同使用 295

一 “犹”与“语之转”共同使用研究 296

二 “犹”与“之(为)言”共同使用研究 299

三 “犹”与“一声之转”共同使用研究 300

第七节 本章小结 301

下编 《广雅疏证》与王念孙古音学研究 311

第一章 《广雅疏证》声转特点与王念孙古声类问题 311

第二章 《广雅疏证》韵转情况与王念孙古韵部问题 327

结论 347

一 《广雅疏证》音义关系性质 349

二 《广雅疏证》声韵问题与王念孙古音学 356

三 《广雅疏证》的写作目的 360

四 《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的特点与贡献 362

五 《广雅疏证》音义关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366

附录《广雅疏证》引《玄应音义》考 368

一 引文功能多样,以疏通训释为主 368

二 引文方式以直引为辅,间接转引为主,后者又以引《广雅》为主 371

三 《广雅疏证》未引有一千多例,涉及异文、异训情况 374

四 词义训释多从《玄应音义》中转引早于或同于《广雅》时代文献 378

五 多直引《玄应音义》中方言俗语材料解释《广雅》 379

参考文献 381

后记 39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