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 1
第二节 研究现状 4
一 国外研究 4
二 国内研究 8
第三节 研究内容 15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7
一 研究意义 17
二 研究方法 19
第五节 本书的研究框架 24
第二章 母语研究的关键问题 26
第一节 母语意识与“母语”词源 26
一 语言意识与母语意识 27
二 “母语”术语来源考证 32
第二节 母语界定标准的多重阐释 37
一 语言习得:第一语言 38
二 民族归属:本族语言 39
三 语言能力:主导语言 40
四 语言态度:认同语言 41
五 其他标准 42
第三节 母语研究若干争议问题 44
一 方言母语:“母言”与“母语”的纷争 45
二 群体母语:社会母语、国家母语与广义母语 47
三 母语失却和母语磨蚀 50
第四节 “母语”概念的重新界定 55
一 传统母语界定中存在的问题 55
二 新的母语界定标准 66
本章小结 68
第三章 母语的建构性 70
第一节 建构性:母语的本质特征 70
一 母语的原生论与建构论 70
二 母语建构:言语社区理论视角 75
第二节 母语能力建构与母语认同建构 80
一 语言早期习得与母语能力建构 80
二 母语认同的建构与母语身份 86
第三节 母语建构实证研究 91
一 云南双语状况问卷调查 92
二 幼儿语码转换行为观察 100
第四节 群体与个体的母语建构:案例研究 107
一 群体母语建构案例分析 108
二 个体母语建构案例分析 114
本章小结 116
第四章 母语的二重性 118
第一节 母语的二重性 118
一 母语二重性的具体体现 118
二 母语:“语言事实”还是“语言学事实”? 120
第二节 母语的主客观二重性 125
一 “他者认同”的价值 126
二 个案研究:英语是新加坡的母语吗? 130
第三节 母语:个体与群体二重性 133
一 社会母语 133
二 方言母语 137
三 个案研究:新加坡“讲华语运动”与方言母语的消失 140
第四节 从二重性看母语界定新标准 145
一 母语界定新标准的理论优势 145
二 原型视角的“母语”概念体系 147
本章小结 148
第五章 母语的共生性:双母语研究 150
第一节 双母语概念的提出 150
一 双母语的相关研究 150
二 双母语的界定 157
第二节 同步习得与双重认同 161
一 同步习得 161
二 双重认同 163
第三节 母语双重建构的实证研究 168
一 同步习得:斯瓦迪士核心词习得测试 169
二 双重认同:配对语装实验 172
第四节 双母语概念:相关争议与研究价值 178
一 概念争议:“早期双语”与“半母语” 178
二 双母语概念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183
本章小结 187
第六章 母语的流变性与母语社区规划 188
第一节 母语的流变性:解构与重构 188
一 个体母语的磨蚀与消解 189
二 群体母语转用 193
第二节 母语社区规划:从语言规划到言语社区规划 196
一 以母语为对象的语言规划 196
二 言语社区规划与母语社区规划 199
三 母语社区规划的五要素 201
四 母语社区规划理论框架的阐释优势 206
第三节 母语安全 210
一 母语安全问题的具体表征 210
二 母语安全新思维 215
三 母语安全应对方略:以汉语为例 218
第四节 母语经济 220
一 语言资源意识:母语经济理念的由来 221
二 双母语:母语经济中的珍贵资源 223
三 语言服务:母语经济的发展路径 225
本章小结 227
第七章 结语 229
附录一 云南双语状况调查问卷 233
附录二 访谈提纲、访谈名录与文字材料 240
附录三 配对语装实验调查表及看图说话材料 287
附录四 斯瓦迪士100核心词习得调查表 295
附录五 国外网络论坛母语视点选译 296
参考文献 303
后记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