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间关系视角下的建设项目治理(代序) 1
Understand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governance:an inter-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14
绪言 37
参考文献 42
第1讲 市场与企业 44
1.1 市场与市场经济理论 44
1.1.1 亚当·斯密与“看不见的手” 45
1.1.2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与瓦尔拉范式 46
1.1.3 市场失灵与后瓦尔拉范式 47
1.1.4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 49
1.1.5 建筑市场的内涵 51
1.2 企业与企业理论 52
1.2.1 新古典企业理论与企业“黑箱” 53
1.2.2 科斯革命与现代企业理论 53
1.2.3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56
1.3 结论 56
参考文献 58
第2讲 项目的性质 60
2.1 项目的基本特征 61
2.2 项目的两种基本类型 61
2.3 项目理论的发展脉络 63
2.3.1 占据主导地位的系统学派与项目“灰箱” 63
2.3.2 新兴的组织学派和治理学派 65
2.3.3 基于生产理论的研究范式 66
2.3.4 项目群与项目组合 67
2.4 主流项目管理理论的适用性问题 68
2.5 结论 69
参考文献 70
第3讲 制度与博弈 73
3.1 制度的基本概念与分析层次 73
3.1.1 两种不同的制度观 74
3.1.2 制度分析的四个层次 76
3.2 制度分析与博弈论简介 78
3.2.1 制度分析的特征 78
3.2.2 博弈论简介 79
3.2.2.1 非合作博弈:以囚徒困境博弈为例 81
3.2.2.2 合作博弈:以“三妻分产”博弈为例 83
3.2.2.3 演化博弈:以鹰鸽博弈为例 85
3.3 结论 86
参考文献 88
第4讲 治理的内涵 90
4.1 治理的类型 91
4.2 治理研究的两种范式 92
4.3 有关治理的三个基本问题 94
4.4 公司治理理论简介 98
4.4.1 公司治理的概念 99
4.4.2 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100
4.5 结论 103
参考文献 104
第5讲 建设项目及其理论分析框架 106
5.1 建设项目的起源 107
5.2 建设项目存在的理由 108
5.3 建设项目及其制度分析层次 112
5.3.1 建设项目的基本结构 112
5.3.2 建设项目的构造性分析框架 113
5.3.3 建设项目的文化环境 114
5.4 建设项目与建筑企业的关系 116
5.5 面向双重对象的三层次分析框架 117
5.6 多重视角下的建设项目研究范式 118
5.6.1 基于系统科学的范式 119
5.6.2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范式 119
5.6.3 基于经济学还是基于生产:两种范式的对话 120
5.7 建设项目理论重构 121
5.7.1 建设项目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22
5.7.2 建设项目治理内生化 123
5.7.3 理论重构的基本原则与内容 125
5.8 结论 127
参考文献 128
第6讲 建设项目的垂直治理:一个委托代理的视角 131
6.1 委托代理理论简介 132
6.1.1 概述 132
6.1.2 当事人的风险态度和效用曲线 134
6.1.3 VNM期望效用函数:一个“风险弓”的视角 138
6.1.4 委托代理问题的一般性分析框架 139
6.1.4.1 决策顺序与信息结构 140
6.1.4.2 激励强度与信息强度 143
6.2 建设项目的垂直治理空间 145
6.2.1 项目采购方式 145
6.2.2 建设项目的合同类型 148
6.3 建设项目的垂直治理模型 148
6.3.1 不确定性、专用知识与信息成本 149
6.3.2 模型的基本假设 150
6.3.3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151
6.3.4 比较静态分析 152
6.3.5 小结 155
6.4 当事人的风险态度与建设项目的激励策略 155
6.4.1 建设项目当事人的风险态度多样性分析 156
6.4.2 不同风险假设条件下的委托代理模型 157
6.4.2.1 基于“中性—厌恶”假设的模型 158
6.4.2.2 基于“偏好—厌恶”假设的模型 158
6.4.2.3 基于“中性—偏好”假设的模型 159
6.4.3 小结 160
6.5 结论 161
参考文献 161
第7讲 建设项目的水平治理:一个联盟博弈的视角 164
7.1 联盟博弈简介 165
7.1.1 联盟博弈的基本要素 166
7.1.2 联盟博弈的分类 168
7.2 常规联盟博弈的几种解的概念 169
7.2.1 核 169
7.2.2 夏普里值 173
7.2.3 核仁 175
7.2.3.1 关于“三妻分产”的思想实验 175
7.2.3.2 核仁的求解 179
7.2.4 小结 182
7.3 基于建设项目3C结构的联盟博弈模型 182
7.3.1 重置成本、谈判能力与联盟博弈的价值 183
7.3.2 建设项目三人联盟博弈的求解与分析 184
7.4 结论 187
参考文献 187
第8讲 针对项目经理的治理:一个共同代理的视角 189
8.1 共同代理理论简介 190
8.1.1 基本模型与发展脉络 191
8.1.2 研究维度与研究空间 192
8.1.3 机制设计与授权原理 194
8.1.4 合约外部性与均衡结果分析 196
8.1.5 小结 199
8.2 建筑企业对项目经理的激励 199
8.2.1 建设项目中的“一仆二主”关系 199
8.2.2 影响因素与激励策略 202
8.2.3 小结 204
8.3 规范建设单位行为:一个项目治理的视角 205
8.3.1 建设单位行为的现状分析 205
8.3.2 建设项目法人的定位问题 206
8.3.3 对不同类型建设项目的分类治理问题 207
8.4 结论 209
参考文献 210
第9讲 关系治理与行业自律:一个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视角 212
9.1 关系合同与关系治理 213
9.1.1 协作性制度安排与关系型建筑合约 214
9.1.2 关系型建筑合约的研究现状 217
9.1.3 理解关系型建筑合约 219
9.1.3.1 法学界对关系型合约的认识 220
9.1.3.2 新制度经济学对关系型合约的认识 220
9.1.3.3 对关系型建筑合约的概念化 221
9.1.3.4 推行关系型建筑合约的决定性因素 222
9.1.4 我国建筑业推行关系型合约的机遇和挑战 224
9.1.5 小结 228
9.2 建筑专业体制与行业自律 228
9.2.1 对建筑专业体制的理论探析 229
9.2.1.1 从不确定性看建筑专业体制的必要性 230
9.2.1.2 从RICS看建筑专业体制的本质属性 230
9.2.1.3 从社群治理看建筑专业体制的比较优势 231
9.2.1.4 小结 233
9.2.2 建筑专业体制的发展趋势 233
9.2.2.1 新时期呼唤新型专业化 233
9.2.2.2 提升职业道德标准 234
9.2.2.3 改造专业教育培训体系 235
9.2.2.4 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 236
9.2.2.5 小结 237
9.2.3 我国建筑专业体制的整体转型 237
9.2.3.1 整体转型势在必行 238
9.2.3.2 淡化官办色彩以还原独立本色 238
9.2.3.3 简化资质管理以增强职业操守 239
9.2.3.4 强化项目治理以持守无偏立场 240
9.2.3.5 小结 240
9.3 结论 241
参考文献 242
第10讲 建筑交易体制变迁的分析与比较:一个演化博弈的视角 247
10.1 演化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48
10.1.1 演化稳定策略 249
10.1.2 复制者动态 250
10.1.3 演化稳定状态 250
10.2 建筑交易体制内生化 253
10.3 建筑交易体制变迁的贪婪者—分享者—中庸者博弈模型 255
10.3.1 构建模型 255
10.3.2 确定静态点 257
10.3.3 检验静态点的稳定性 258
10.3.4 对均衡结果的讨论 258
10.3.5 小结 260
10.4 对建筑交易体制的比较研究 261
10.4.1 从欧盟五国看建筑交易体制的多样性 261
10.4.1.1 英国:从专业体制到合伙制与私人融资 262
10.4.1.2 法国:专业人士与建筑企业之间的利益平衡 263
10.4.1.3 德国:从面向业主需求到面向过程 264
10.4.1.4 荷兰:竞争与社团主义的结合 264
10.4.1.5 意大利:增加透明度和竞争 265
10.4.2 从日本看建筑交易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性 266
10.4.3 从美国看建筑交易体制变迁的循环往复性 267
10.5 我国的建筑交易体制:回顾与展望 268
10.5.1 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269
10.5.2 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271
10.5.3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制度创新 273
10.6 结论 275
参考文献 276
附录 近年来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相关文章摘要 279
后记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