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札记 2
美是什么? 2
用“美”的标准来鉴赏 5
电影是什么? 7
运动——电影语言的奥秘 10
“库里肖夫效应”与蒙太奇的妙用 13
用眼睛看出画面的灵魂 17
文艺欣赏的首要标准——思想性 20
美物者贵依其本——真实性 22
黑格尔的“这一个”——典型性 25
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 27
入乎其中 出乎其外 30
有感于物 有悟于心 33
审美发现与逆反心理 38
影视创作与心理距离 40
在那“开卷之初” 43
“领脉”的艺术 46
起首贵突兀 50
“说书人”的“间离效果” 52
细节的见微知著 54
反衬·对比·意识流 55
长镜头·空白·含蓄美 57
渲染的艺术 61
横云断山 点睛有待——悬念的艺术 66
漫话细节的传神 69
电影音响与意境创造 73
虚化镜头的艺术表现 75
也是“绿肥红瘦” 78
我国喜剧溯源 81
幽默与“理性倒错” 84
悲、喜剧的反差效果 87
前沿观察 90
色彩,得天独厚的造型手段 90
电影评论要带“电” 93
《人生》,中国西部片乎? 95
来一点类型片意识 97
情节片要走出“栈道” 99
还原人学:娱乐片的根本出路 101
话说系列电影 103
管中窥豹 以见一斑 105
有感于“九寨”热 107
《神秘的大佛》断想 110
粗俗藏于崇高背后 114
川味浓而奇色淡 116
“奉献精神”的错位 119
电影宣传与票房价值 121
军事影片钩沉与思考 123
新十年军事影片述评 126
五大突破:新时期中国电影艺术嬗变扫描 132
表现自己眼中的战争 136
世界影坛掀起反战旋风 138
“领袖片”,走向完美 140
中国抗战片 142
史诗巨片:革命战争的伟大颂歌 153
《梦境》与美国现代派电影 157
好莱坞梦幻片与“黑色幽默” 159
日本早期电影:观感与思考 161
《虎虎虎》与美国“二战片” 165
银幕间谍——罗杰·摩尔 167
奥泽罗夫和他的艺术追求 169
苏联银幕上的英雄——吉洪诺夫 171
黑泽明电影世界的另一半 173
阿·托尔斯泰及其《苦难的历程》 175
加强军事娱乐片的创作 177
骏马耕田不如牛 179
影像评论 182
浪子回头金不换 182
人性·兽性·异化 184
活生生的智者形象 187
一颗瑰丽的艺术明珠 190
《蛇》和它的纪实风格 194
一个没有出场的母亲形象 197
祝寿三妙:一个场景的审美分析 199
光彩夺目的新人形象 202
“才有梅花便不同” 205
咫尺应须论万丈 209
显示出美的光彩 212
情真·情深·情美 215
全牛未睹 半豹得窥 218
历史和艺术的有机融合 220
兰博,不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 222
一个不一般化的艺术形象 226
战争,悲痛的记忆 229
创造性的再现 231
显示出独特的审美霞光 238
另一种纪念:反法西斯的银幕战争 240
《晚钟》三题 243
从神到人的突破 246
情感的魅力 249
挥手从兹去,更哪堪凄然相向…… 251
两部不同层次的“二战”片 253
史无前例的大战役的再现 255
战争电影的又一次超越 257
米哈尔科夫的导演艺术 260
风靡世界的军事间谍片:007 262
大巴山崛起的新派作家 269
《中国李庄》的艺术表现 271
历史地艺术再现 274
附录 277
后记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