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
第一节 演进中的“西化”情境 4
第二节 多元格局中的主体意识 8
第三节 美术教学与美术发展观念互涉 10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11
第五节 概念定位与思路 14
第六节 主要研究内容 18
第七节 方法与手段 19
第二章 演进中的迷失 21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仿制与模仿 23
一 移植日制 25
二 模仿欧派 32
三 折衷中西 47
第二节 1949年至今的正规化与学院派 54
一 亦步亦趋的全面苏化 55
二 标准一统的正规化运动 63
三 全面开放与正面冲击 82
四 “学院派”的范式形成 88
五 大美术与大美院 92
第三章 迷失中的反思 103
第一节 三门核心课程 105
一 素描的造型艺术观 105
二 人体教学的西化意义 113
三 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照 124
第二节 被窄化的西方和被异化的传统 129
一 西方美术教学史中的三种模式 130
二 在“改造”中被异化的传统 143
第三节 基于演进的反思 149
一 主体性的迷失 150
二 价值判断的混乱 152
三 标准单一机制僵化 155
第四章 基于理想的重塑 159
第一节 根本目标 161
一 文化主体性之重塑 162
二 树立“成人”培养的教育目标 168
三 彰显中国美术价值的艺术目标 170
第二节 基本思路 175
一 强化中国美术的内容 175
二 贯穿中国艺术的方法 179
三 塑立开放整体的模式 183
第五章 重塑之下的构建 187
第一节 模式构建 189
一 以人文为核心的艺术学科 189
二 “学科基础+实践创作”的模式探索(以美术学造型艺术类为例) 193
三 “学科基础”阶段的内容与要求 196
四 “实践创作”教学阶段的内容与要求 202
第二节 构建系统 206
一 “造型基础”锻造艺术能力 206
二 “地域文脉”植根民族土壤 216
三 “美术理论”树立文化立场 218
四 “实践创作”培养创新精神 219
第三节 构架机制 222
一 体系开放的模式构架 223
二 专业融通的工作室与实验室 226
三 目标分类的学分制 230
四 评价独立与标准多元 235
结语 241
参考文献 245
附录 253
“延安模式”:20世纪美术学院教育的决定因素 255
作为身份认同的传统绘画标准 265
艺术,还有什么可以教? 273
从登封嵩阳书院说开去 282
后记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