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安排 4
三、文献综述 7
四、研究方法与拟创新之处 12
第一章 民初央地权力聚散的语境 15
第一节 权力聚散与现代国家建构:西方经验 15
一、权力聚散理论的阐释 15
二、现代国家建构语境下的权力聚散 17
第二节 央地权力配置之本土资源 19
一、历史经验:过度集权和过度分权均不可取 19
二、传统资源:央地权力关系呈现为权力聚集趋势 20
第三节 中西会通:民初央地权力配置之定择 21
一、转型期的国家建构 21
二、“例外状态”下的央地权力关系 23
三、兼顾传统与现代:央地权力聚散的合理配置 24
四、近代以来央地权力聚散的图解 26
第二章 清末民初的央地权力聚散 29
第一节 清末新政时期权力聚集的努力 29
一、晚清时局:地方势力增强,国家权力分离 29
二、清末新政:中央集权的新尝试 34
第二节 临时政府时期权力分散的状况 36
一、弱中央强地方局面下的权力分散 36
二、权力分散的宪法表达 39
三、小结 41
第三章 袁世凯政府时期国家权力向中央聚集 42
第一节 央地权力配置的论争及其制宪影响 42
一、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及其制宪影响 43
二、地方分权的理论主张及其宪草表达 47
三、有限度的分权:集权与分权之间的调和论 50
四、央地权力配置论争的评述与思考 52
第二节 中央权力聚集的实证分析之一:省制 57
一、央地权力关系的争辩:省制论争 57
二、央地权力配置的省制改革:调整央地权力关系的突破口 67
三、省制改革的成效:地方制度法定化的初次尝试 67
四、小结 69
第三节 中央权力聚集的实证分析之二:财政 72
一、袁世凯政府时期的财政危局及其成因 72
二、袁世凯政府时期的财政集权实践及其成效 74
三、袁世凯政府时期中央财政集权的失败及其影响 77
四、小结 79
第四节 中央权力聚集的实证分析之三:军政 81
一、袁世凯政府时期的军政危局及其原因 81
二、袁世凯政府时期的军政集权买践及其成效 82
三、袁世凯政府时期中央军事集权的失败及其影响 86
四、小结 88
第四章 军人干政时期中央集权的崩溃 90
第一节 军人干政时期央地权力聚散概览 91
一、军人干政与央地权力聚散 91
二、权力碎片化与央地权力关系失序 95
第二节 央地权力的宪法配置: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规范分析 103
一、宪法关于央地权力配置的基本规定 103
二、宪法关于央地权力配置的具体分析 106
第三节 央地权力配置表达与实践之悖离 108
一、悖离之表现:权力分散的联省自治运动和省宪 108
二、悖离之法律制度根源:立宪政治的乏力 111
三、悖离之政治制度根源:军绅政权的宿命 116
四、小结 118
第五章 央地权力的平衡模式:威权政党统摄下的均权制 120
第一节 孙中山关于央地权力聚散的基本构想 120
一、“建单一国,行集权制”:单一制下的均权思想 120
二、“各省联合,互谋自治”:直接民主上的县自治 122
三、均权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目标 123
第二节 均权制在制度上的确立 125
一、《建国大纲》对均权制的确立 125
二、均权制的评述与思考 126
第三节 现代国家建构新思路下的央地权力聚散 127
一、“以党建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新思路 127
二、转型期政党政治对权力聚集的有效性 130
第四节 余论 132
一、民国后期均权制实施的具体化 132
二、政党集权完成了国家建构任务 133
第六章 结论 136
第一节 民初的非契约性发展导致央地权力聚散循环 136
一、传统集权模式与西方分权模式在转型期国家建设中乏力 136
二、央地权力配置的困境:权力聚散循环 138
第二节 央地权力平衡模式在逻辑与事实上相悖 140
一、兼顾传统与现代:平衡论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140
二、忽略大众参与:平衡论在事实上的困境 142
第三节 对央地权力合理配置的构想 143
一、从注重权力支配到法治均衡 143
二、从注重静态规范到文本与实践相结合的动态平衡 145
三、从权威与民主的单方偏好到权威与民主相结合的动态平衡 146
参考文献 148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57
后记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