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问题缘起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7
三 研究思路与框架 26
四 研究方法 27
五 创新尝试 31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组织与制度环境概述 33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33
一 社会组织 33
二 中国特色社会组织 36
三 制度环境 38
第二节 制度环境的能动者 43
一 政党 43
二 政府 45
三 社会 46
第三节 制度环境与社会组织关系 47
一 制度环境要素 47
二 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 50
第四节 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分析框架 53
一 政党—意识形态 53
二 政府—法律法规 55
三 社会—公民文化 55
第二章 总体型制度环境与社会组织准政府化(1949—1978年) 58
第一节 1949—1978年中国社会组织发展 58
一 社会组织的创建 59
二 法律法规的奠基 60
三 社会组织的清理整顿 61
四 单位体制的建立 63
第二节 总体型制度环境 65
一 政党—政府—社会高度同构 65
二 社会组织合法性的重建 67
三 社会组织自治性的丧失:以工会角色之争为例 70
第三节 总体型制度环境下社会组织准政府化 75
一 党的全方位领导 75
二 政府系统的延伸 76
三 职能的偏移 79
四 资源的完全供给 82
第三章 依附型制度环境与社会组织功能化(1978—1992年) 84
第一节 1978—1992年中国社会组织发展 84
一 社会组织的恢复发展 85
二 新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 87
三 社会组织治理法律框架的初步形成 92
四 社会组织的清理整顿 93
第二节 依附型制度环境 95
一 党的政策型领导 95
二 政府的管控策略 97
三 政府主导发展取向 100
第三节 依附型制度环境下社会组织功能化 102
一 助手角色的定位 102
二 政府职能转移的承接者 103
三 行政资源的输送 104
四 社会组织功能化的一个样本:工商联的逐渐复归 105
第四章 分离型制度环境与社会组织专业化(1992—2002年) 111
第一节 1992—2002年中国社会组织发展 111
一 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112
二 非政府组织思想广泛传播 113
三 基金会缓慢发展 115
四 民办非企业单位兴起 116
五 社区志愿组织涌现 117
第二节 分离型制度环境 118
一 政社分开原则的明晰 119
二 培育初露端倪 121
三 规制渐成体系 124
四 公民结社热情激发 128
第三节 分离型制度环境下的社会组织专业化 130
一 社会组织民间化 130
二 社会组织成为党建新领域 132
三 社会组织的多元发展 133
第五章 协同型制度环境与社会组织自主化(2002年—) 135
第一节 2002年以来中国社会组织发展 135
一 社会团体发展 136
二 基金会发展 137
三 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 138
第二节 协同型制度环境 140
一 社会组织治理主体地位确认 141
二 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化 146
三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 152
第三节 协同型制度环境下社会组织自主化 154
一 社会组织党建力度加大 154
二 党政机关与社会组织脱钩 157
三 社会组织主体性彰显 159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困境 165
第一节 政党—意识形态困境 165
一 社会组织定位模糊 165
二 选择性放权 167
三 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匮乏 169
第二节 政府—法律法规困境 171
一 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171
二 双重管理体制困扰 173
三 登记政策差别化 174
第三节 社会—公民文化困境 177
一 传统价值观念制约 178
二 社会信任机制缺失 182
三 公民参与度不高 184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困境 186
一 合法性支持不足 186
二 角色定位失序 187
三 公信力不足 190
四 策略选择错位 191
第七章 优化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 195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的理论阐释 195
一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表达 196
二 协同共治的秩序力量 197
三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 199
第二节 优化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的基本思路 200
一 理论创新:制度环境构建的根本动力 200
二 培育与规制:制度环境构建的双重任务 210
三 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制度环境构建的目标导向 216
第三节 优化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制度环境的具体对策 222
一 完善社会组织法律体系 222
二 进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 224
三 建立枢纽型服务机制 224
四 完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 225
五 引导社会组织有序政治参与 226
六 注重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228
七 加强公共精神培育 229
结语 231
参考文献 233
后记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