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 3
三 成果研究内容及方法的创新程度、突出特色和主要建树 7
四 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9
第一篇第一代认知科学与心灵的形式化 13
第一章 认知科学的兴起及其主要成就 13
第一节 认知科学的兴起 13
第二节 认知科学的主要成就 16
一 人工智能的进展 16
二 认知语言学的进展 20
三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26
四 认知神经科学 33
五 认知人类学 36
第三节 认知科学的综合 40
第二章 认知计算主义 43
第一节 计算主义的理论基础 43
一 图灵之前人们对算法的认识 43
二 图灵机可计算函数的概念 45
三 通用图灵机 47
四 丘奇—图灵论题 49
五 冯·诺伊曼结构 51
六 表征及其解释 52
第二节 计算主义的几个重要命题 56
一 图灵命题: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将会体现出智能 56
二 强人工智能:恰当编程的计算机可以成为心灵 57
三 物理符号系统对智能来说是充分和必要的 59
四 心智就是表征结构上计算操作的结果 60
五 心智是以联结主义方式进行的表征计算 61
第三节 认知计算主义的两个论证 63
一 计算功能主义 63
二 心智的计算理论 82
第三章 认知计算主义的困境 93
第一节 认知主义难题Ⅰ:哥德尔定理 94
一 形式主义体系与哥德尔定理 95
二 卢卡斯和彭罗斯的论证 96
第二节 认知主义难题Ⅱ:符号奠基问题 98
一 从图灵测试到中文屋思想实验 98
二 符号奠基问题与哈纳德的回答 101
三 符号奠基的两种路径:内在奠基与因果奠基 104
四 符号奠基的指号学路径 110
五 语义学层面的符号奠基问题 113
第三节 认知主义难题Ⅲ:框架问题 116
一 框架问题 117
二 德雷福斯的人工智能批判 120
三 惠勒对框架问题的解答 124
本章结语 127
第二篇第二代认知科学对心灵的形式化的挑战 131
第四章 认知科学范式的转变 131
第一节 从第一代认知科学转向第二代认知科学 132
第二节 国内外对第二代认知科学及其对哲学挑战的研究 135
第三节 本篇关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哲学挑战的主要内容 142
第五章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理论来源 144
第一节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 144
一 认知主义 144
二 联结主义 146
三 第二代认知科学 147
第二节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哲学来源 149
一 现象学 150
二 杜威实用主义 152
三 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 154
第三节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科学来源 156
一 生态心理学 156
二 发展和教育心理学 161
三 机器人学与人工智能 162
四 动态系统理论 164
本章结语 168
第六章 第二代认知科学对认知主义的批判 170
第一节 第二代认知科学与计算 171
一 认知主义与解释鸿沟 171
二 第二代认知科学对计算概念的更新 172
第二节 第二代认知科学与表征 177
一 第二代认知科学对表征观念的批判 178
二 第二代认知科学对表征观念的更新 181
第七章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几种研究进路 187
第一节 体化认知 188
一 身体作为认知的限制者 189
二 身体作为认知过程的分配者 190
三 身体作为认知活动的调节者 191
第二节 情境—嵌入认知 192
一 认知是情境依赖的 193
二 世界是它自身最好的模型 195
三 认知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 197
第三节 延展认知 199
一 对等性论证 199
二 互补性论证 200
三 过程耦合论证 201
四 系统耦合论证 202
五 进化论证 204
第四节 生成认知 206
一 生成认知的奠基:瓦雷拉、汤普森和罗施的生成认知 207
二 生成认知的发展:诺伊的生成知觉 209
三 生成知觉的修正:赫托和麦因激进的生成主义 212
第八章 第二代认知科学能否成为一个统一的理论? 216
第一节 4E认知之间的横向比较 217
一 延展认知与体化认知 217
二 延展认知与生成认知 219
三 延展认知与嵌入认知 220
四 体化认知与嵌入认知 221
五 体化认知与生成认知 222
六 嵌入认知与生成认知 222
第二节 4E认知整合的思路:从4E认知到融合心智 223
一 从4E认知到2E认知 224
二 从2E认知到融合心智 225
第三节 罗兰兹的辩护和论证策略 226
一 融合心智面对的挑战及罗兰兹的辩护策略 227
二 罗兰兹的正面论证:对认知标准的说明 232
第四节 罗兰兹单一整合的困境 240
一 罗兰兹整合方式的缺陷 240
二 认知标准自身的困难 244
本章结语 249
第九章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多维度研究 250
第一节 认知主体的维度 250
一 人的层次 251
二 超人层次 255
三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258
四 结语 259
第二节 认知与身体、行动及其环境关系的维度 262
一 体化认知 263
二 行化认知 268
三 境化认知 270
第三节 内容温和与激进的维度 273
一 因果性论题 274
二 构成性论题 275
三 因果性与构成性的判定标准 276
本章结语 283
第十章 第二代认知科学是认知科学的一场新革命吗? 284
第一节 夏皮罗的三大论题 284
一 概念性论题 285
二 替代性论题 286
三 构成性论题 286
第二节 三大论题与标准认知科学 287
一 概念性论题与标准认知科学 288
二 替代性论题与标准认知科学 289
三 构成性论题与标准认知科学 290
第三节 对夏皮罗的合理性评价 291
一 马蒂尼对夏皮罗的质疑 291
二 对夏皮罗的合理性维护 292
本章结语 293
第十一章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哲学问题 295
第一节 心灵与认知的边界 297
一 心灵与世界:对等性与互补性 297
二 非个人的与动态的心灵 303
三 结语 308
第二节 认知的本质 310
一 亚当斯和艾泽瓦的认知标志理论 310
二 罗兰兹的认知标志理论 315
三 梅纳瑞的认知标志理论 319
四 认知的定义 324
本章及本篇结语 329
第三篇心灵与世界的勾连:构建能理解意义的心灵 335
第十二章 心灵与世界的勾连问题 335
第一节 表征之路的自我中心困境 335
第二节 心灵与世界的勾连 339
第十三章 迈向自然化语义学 344
第一节 皮尔士的指号学 345
一 三元范畴 345
二 指号的构成 346
三 指号的类型学 349
四 指号学的三分法 352
第二节 指号学系统的构造 354
一 指号学系统的条件与约束 354
二 自然化指号过程 358
第三节 指号系统的类型学 372
一 类型学Ⅰ 372
二 类型学Ⅱ 375
三 综合类型学 381
四 指号学系统与形式符号系统的差异 390
第四节 自然化语义学的皮尔士进路 393
一 因果的和目的论的内容理论 393
二 意向性的自然化 398
三 多元自然化语义学 405
本章结语 413
第十四章 自然化语义学的应用 415
第一节 意义的亚决定问题及其解法 415
一 意义的亚决定问题 415
二 符号奠基问题的指号学分析 418
三 符号奠基的指号学解法 425
第二节 认知标识问题 436
一 认知过程的条件 437
二 认知的类型 442
第三节 认知过程中的物质能动性问题 444
一 物质能动性问题 445
二 指号学视野中的物质能动性 453
第十五章 结论与展望:心灵如何与世界勾连? 458
第一节 语义学勾连与认识论勾连 459
第二节 本体论勾连及其展望 461
参考文献 465
英文文献 465
中文文献 480
后记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