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壤碳氮概述 1
第一节 土壤碳氮研究进展 1
一、土壤碳氮储量的研究进展 1
二、土壤C/N与碳氮转化的研究进展 3
三、土壤溶解性碳、氮的研究进展 8
四、土壤微生物量 9
五、土壤活性氮 10
六、土壤易氧化态碳 12
七、土壤有机质的分组 13
第二节 影响土壤碳氮变化的因素 18
一、氮肥施用量 18
二、土壤有机质组分 19
三、土壤剖面 19
四、土地利用类型 19
五、植被类型 19
第二章 低碳农业 20
第一节 低碳农业的概述 20
第二节 低碳与高值农业 21
第三节 低碳农业与绿色经济发展 24
第四节 生物碳与低碳农业 26
第五节 以碳控氮技术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手段 33
第一节 同位素和光谱方法 33
一、同位素方法 33
二、光谱方法 34
第二节 土壤碳的输入和输出平衡 35
第三节 活性碳氮库的测定方法 42
一、溶解性有机碳、氮 42
二、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活性有机碳 43
第四节 土壤微生物碳氮 44
一、土壤微生物碳氮背景 44
二、土壤微生物碳测定 45
三、土壤微生物氮的测定(与DON的测定方法相同) 46
第五节 土壤的密度分组 47
一、土壤物理分组方法一 47
二、土壤物理分组方法二 50
三、土壤物理分组方法三 50
第六节 有机物料腐殖化和土壤有机碳矿化的研究 51
第四章 集约化菜田土壤碳、氮演变 53
第一节 集约化蔬菜碳氮的研究现状 53
第二节 菜田与粮田碳氮变化的对比分析 58
第三节 粮田改为菜田后土壤碳、氮演变特征 80
一、材料与方法 81
二、结果与讨论 83
三、结论 87
第五章 元阳梯田土壤碳氮及外源碳氮对元阳梯田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88
第一节 元阳梯田土壤碳氮组分及氮转化特征 88
第二节 有机氮的研究方法 90
一、有机氮的矿化 90
二、氮素的硝化 94
第三节 材料与方法 95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95
二、材料与方法 96
三、培养试验设计 98
四、数据处理 99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 100
一、元阳梯田表层土壤碳氮组分特征 100
二、元阳梯田土壤氮素厌氧矿化培养特征 105
三、元阳梯田土壤氮素好氧矿化培养特征 109
四、元阳梯田土壤氮素硝化培养特征 113
第五节 讨论 116
一、元阳梯田表层土壤碳氮组分分析 116
二、元阳梯田土壤氮素矿化培养特征分析 119
三、元阳梯田土壤氮素硝化培养特征分析 121
第六节 结论 123
第六章 元阳梯田水稻生产的养分投入和吸收特征的研究 124
第一节 元阳梯田水稻生产中的养分投入 124
第二节 元阳梯田水稻对养分的吸收 128
一、不同氮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 129
二、不同氮肥水平下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情况 129
三、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氮吸收量 131
四、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磷吸收量 132
五、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钾吸收量 132
六、不同品种不同处理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吸收比例 133
第三节 元阳梯田水稻生产的表观养分平衡和肥料利用效率 134
一、元阳梯田水稻生产的表观养分平衡分析 134
二、元阳梯田水稻生产的肥料利用效率 134
第四节 结论 136
第七章 不同利用方式对亚热带土壤氮关键转化过程的影响 138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38
一、主要研究内容 138
二、试验样地选择与土样基本信息 138
第二节 土样培养期间无机氮浓度变化 139
第三节 土样培养期间无机氮15N丰度变化 140
第四节 两种利用方式土壤氮总转化速率 141
第五节 不同利用方式下氮总转化速率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 143
一、利用方式对NH4+产生速率的影响 143
二、利用方式对NO3-产生速率的影响 144
三、利用方式对无机氮同化速率的影响 145
四、研究结果对评价氮素环境效应的意义 146
第六节 结论 147
第八章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的碳氮共济效应情景分析 149
第一节 研究概述 149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50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151
一、土壤碳氮相关性及其含量特征 151
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C/N 152
三、土壤碳对氮的储存能力情景分析 153
第四节 讨论 154
第五节 结论 155
参考文献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