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往事历历 12
故乡小学杂忆 12
我所知的俞大缜 17
我所经历的抄家 19
我经历过的“学生政审” 28
功夫在“书”外 37
读萨苏的书,回忆中国抗战 45
我的从教心得 50
殉葬品和掘墓人:“文革”期间的中学教师 53
当年“样板” 69
读这本书是我人生的转折 87
我当市人大代表 90
1982年的记忆:搬家 99
财富断想 103
我的新书房 110
我是“不拘一格”的受益者——首批获博士学位二十周年感言 112
第二章 故人依依 118
汪老远行感言 118
真正的学者 121
100岁老人,20岁青年: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 123
与“鸭”同“巢” 125
第三章 人文游踪 134
江河源头,青藏文化 134
重走青藏路 138
神山和圣湖 142
赞美拉萨,祝福西藏 146
“新疆”不“新”,新疆常新 150
真正的归宿:访胡志明出生地 154
第四章 文化随想 160
繁简字与书法修养 160
简化是大势所趋 160
“字如其人”的疑惑:有感于“王义庆《世说新语》” 162
普通话与方言 166
谁说了算 166
上海人说上海话 168
姓名与称谓 173
解决同姓名之难: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管理 173
称谓的困惑 176
文物与国宝 180
馆藏文物是否太多了 180
确立文物的合法保管权 183
对“国宝工程”的希望 187
国宝如何回家 190
从历史地理看地域歧视 195
中国饮食的另一面 198
徐霞客、朱载堉与哪道元 202
第五章 现实感怀 208
人物春秋 208
钱永健与钱学森 208
请查一下王益博士的来历 209
奉劝李院士反躬自问 211
中国的教授为什么“申请科研基金很勇敢” 213
专家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215
我对“开学第一课”的忧虑 217
如获诺奖提名,亦勿过于激动 219
大学之道 221
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 221
冷眼看排名,冷静找差距 223
大学的“大气”与必要的管理并行不悖 225
大学该不该有这些“围墙” 227
此书何必出线装本 230
对新教材不妨宽松些 232
体育节的设立应该因时制宜 234
热点话题 236
从华南虎看周边态度 236
反兴奋剂的最大障碍是特殊利益集团 239
山寨无法成功,文化尚须创新 242
观看“嫦娥探月”能收费吗? 244
“嫦娥”探月与科学普及 246
学唱“样板戏”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吗 249
第六章 历史随笔 254
得天下与治天下 254
杯酒释兵权之后 257
不可理解的赋税额度 260
科举制度:存废皆有理 263
“正史”也要创新 267
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以事实为依据 269
创造历史的人如何进入历史 276
“上海道台”不等于上海市长 279
关于家谱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