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理论语言研究框架之“科学”定位 1
1.1 引言 1
1.2 我国语言研究之现状及出路简述 2
1.3 理论语言研究框架之“科学”定位 3
1.4 检查乔式框架之科学性 9
1.5 结语 10
第2章 纵观西方语言学研究嬗变之启示:观察、描写和阐释 13
2.1 引言 13
2.2 西方语言学研究嬗变启示之一:观察 14
2.3 西方语言学研究嬗变启示之二:描写 17
2.4 西方语言学研究嬗变启示之三:阐释 18
2.5 反观中国语言学研究之路 21
2.6 结语 22
第3章 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 25
3.1 引言 25
3.2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观基本内涵 26
3.3 笔者的观点 26
3.4 结语 32
第4章 意象图式概念及其认知语义解读功能:求同性与求异性 35
4.1 引言 35
4.2 意象图式概念 37
4.3 意象图式的认知语义解读功能 39
4.4 意象图式对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 44
4.5 结语 45
第5章 图形背景空间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隐喻性表征 48
5.1 引言&(4 8
5.2 图形背景论建立的基础 49
5.3 图形背景论在语言中的应用 52
5.4 图形背景论存在的问题 61
5.5 结语 63
第6章 非对称性:事件图式与识解之关系 66
6.1 引言 66
6.2 事件图式与识解概念 67
6.3 事件图式的认知识解 72
6.4 事件图式识解之理论与实践意义 77
6.5 结语 79
第7章 动态三维介词“into”之意象图式及其认知语义特征 82
7.1 引言 82
7.2 “into”意象图式 83
7.3 “into”认知语义特征 85
7.4 结语 93
第8章 诗歌意象建构的认知途径:象似性与隐喻性表征 95
8.1 引言 95
8.2 诗歌意象概念 96
8.3 诗歌意象建构之一:象似性表征 100
8.4 诗歌意象建构之二:隐喻性表征 103
8.5 语言变异问题 104
8.6 诗学研究的未来走向思考 105
8.7 结语 106
第9章 隐喻之于转喻吗?——以映射为视点 108
9.1 引言 108
9.2 隐喻映射问题 109
9.3 转喻特征问题 113
9.4 隐喻之于转喻问题 117
9.5 结语 117
第10章 Halliday语法隐喻之科学性 120
10.1 引言 120
10.2 隐喻概念 121
10.3 Halliday语法隐喻观简述 123
10.4 Halliday语法隐喻观之科学性问题 124
10.5 结语 129
第11章 名化、级差转移、原型范畴及名化研究框架体系思考 132
11.1 引言 132
11.2 基本内容框架 132
11.3 名化现象中的三个核心问题 133
11.4 名化现象研究的基本框架体系构想 138
11.5 结语 141
第12章 主谓结构中句首主语的认知语义基础 143
12.1 引言 143
12.2 主语论争略考及其定义 144
12.3 主语化程度问题 149
12.4 主语的心理认知基础 152
12.5 语法与认知语义、语用的冰山关系 156
12.6 结语 157
第13章 认知句法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 160
13.1 引言 160
13.2 句法学研究简述 161
13.3 认知句法学的研究目标 164
13.4 认知句法学的研究原则 169
13.5 认知句法学的研究方法 171
13.6 认知句法学与乔式句法学之差异 172
13.7 结语 173
第14章 美国广告主题变异及其认知理据 177
14.1 引言 177
14.2 广告主题变异简述 178
14.3 美国广告主题变异例析 181
14.4 广告主题变异的认知理据 187
14.5 结语 190
第15章 框架语义学对翻译的“三步曲”启示——认知图式、框架和识解 193
15.1 引言 193
15.2 框架语义学简述 194
15.3 框架语义学对翻译的“三步曲”启示 196
15.4 结语 202
第16章 英汉互译的双向语量“增生”及其量化理据 205
16.1 引言 205
16.2 英汉互译的语量“增生”理论理据 205
16.3 英汉互译的语量“增生”量化理据 208
16.4 结语 215
第17章 汉英语篇“等量”翻译之始源困境考察——以认知范畴观照下的汉英字词组构为视点 217
17.1 引言 217
17.2 认知范畴问题 218
17.3 认知范畴观照下的汉英字词组构比较 220
17.4 结语 227
第18章 歧义生成之认知路径扫描 230
18.1 引言 230
18.2 语义的初始认知:单义 231
18.3 语义的认知扩张:多义 232
18.4 语义的认知解读差:歧义 235
18.5 歧义最终生成之认知路径 237
18.6 结语 239
第19章 词汇语义泛化表征、认知理据及其教学意义 242
19.1 引言 242
19.2 词汇语义泛化的语言表征 243
19.3 词汇语义泛化的认知理据考察 247
19.4 词汇语义泛化引发的教学思考 250
19.5 结语 251
第20章 近三十年来反义词现象研究回溯与思考 254
20.1 引言 254
20.2 近三十年来反义词研究现状简述及问题思考 255
20.3 非对称性反义词表征及其理据考察 262
20.4 结语 267
第21章 构式语法的“构式”之辩 271
21.1 引言 271
21.2 “构式”术语汉译问题 272
21.3 “构式”概念 273
21.4 “构式”概念源流 273
21.5 “构式”语言表征 275
21.6 “构式”体系 276
21.7 “构式”语法习惯 278
21.8 “构式”义 279
21.9 “构式”效用 280
21.10 “构式”能产性 281
21.11 “构式”问题 283
21.12 结语 284
第22章 花园幽径句的特殊思维激活图式浅析 288
22.1 引言 288
22.2 花园幽径句的语言表征 289
22.3 花园幽径激活图式 292
22.4 与认知关联推理模式比较 297
22.5 结语 300
第23章 “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 302
23.1 引言 302
23.2 构式语法简述 303
23.3 “王冕三岁死了父亲”中“死”的性质及其语言表征形式 306
23.4 “王冕三岁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剖析 307
23.5 结语 312
第24章 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 315
24.1 引言 315
24.2 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之概念及研究现状 316
24.3 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 318
24.4 空间方位词“上”与“里”之通融性 324
24.5 结语 325
第25章 数字成语组构模式及其奇偶数比例之量化考察与理据——基于国内最大的《中华成语辞海》 327
25.1 引言 327
25.2 成语概念及量问题 328
25.3 数字成语组构模式及其理据 330
25.4 奇偶数成语比例及其理据 332
25.5 结语 337
第26章 向心结构还是领属结构——以英语“of”结构和汉语“的”字结构为视点 339
26.1 引言 339
26.2 “of”结构与“的”结构概念 340
26.3 向心结构考察 345
26.4 领属结构考察 347
26.5 转喻问题 349
26.6 英语“of”结构与汉语“的”结构比较 351
26.7 结语 353
第27章 英语后缀“-er”对应汉语后缀“—者”吗 356
27.1 引言 356
27.2 英汉词缀定位问题 357
27.3 英汉语后缀“er”与“—者”的建构表征比较 359
27.4 英汉语后缀“-er”与“—者”的认知语义比较 363
27.5 英汉语后缀“-er”与“—者”之间的翻译问题 366
27.6 结语 367
第28章 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的应用模式及其文化认知取向对比研究 370
28.1 引言 370
28.2 方位词“东、西、南、北”概念及其应用 371
28.3 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应用模式对比 373
28.4 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应用模式的文化认知取向对比 377
28.5 结语 380
第29章 “吃”概念的认知语义网络及其文化取向 382
29.1 引言 382
29.2 “吃”概念的认知语义网络 383
29.3 “吃”概念的认知语义网络之文化取向 388
29.4 汉语“吃”概念的英译问题 393
29.5 结语 394
第30章 我国海事英语研究之现状、问题与对策 397
30.1 引言 397
30.2 海事英语研究之现状 398
30.3 海事英语研究之问题 401
30.4 海事英语研究之对策 403
30.5 结语 406
第31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式英语”的论争与思考 409
31.1 引言 409
31.2 三十年来“中国式英语”之论争 410
31.3 “中国式英语”之思考 416
31.4 结语 419
第32章 儿童语言习得假说的认知建构考察——基于“白板说”与“天赋说”之缺陷 422
32.1 引言 422
32.2 “白板说”——经验观 423
32.3 “天赋说”——先验观 424
32.4 “认知建构说”——主客体互动观 427
32.5 “认知建构说”的应用问题——以语言习得“关键期”为视点 429
32.6 结语 432
第33章 “事实”胜于“雄辩”吗——基于语料库量化之“功、过”考察 436
33.1 引言 436
33.2 语料库量化之“功” 437
33.3 语料库量化之“过” 442
33.4 语料库之合理使用与建设问题 445
33.5 结语 446
第34章 当前外语科研现状及自主创新之路 449
34.1 引言 449
34.2 当前外语科研现状 450
34.3 外语科研自主创新之路 453
34.4 结语 459
第35章 动态语法观之辩证考量——兼论语法教学之科学态度 461
35.1 引言 461
35.2 动态语法观之辩证考量 462
35.3 我们对“语法”的科学态度 472
35.4 结语 473
第36章 认知语境在语篇推理中的局限性 476
36.1 引言 476
36.2 语篇解码与语篇推理 477
36.3 认知语境的局限性评说 479
36.4 逻辑连接词在认知语境中的定位导向功能 483
36.5 结语 487
第37章 距离礼貌论 490
37.1 引言 490
37.2 距离的概念与理解 491
37.3 距离的研究 491
37.4 距离的认知基础 495
37.5 距离与礼貌交际 497
37.6 距离的礼貌动因 502
37.7 结语 504
第38章 言语礼貌·认知期待·语境文化规约 507
38.1 引言 507
38.2 言语礼貌概说 509
38.3 言语礼貌的认知期待 514
38.4 言语礼貌的语境文化规约 515
38.5 结语 517
第39章 《认知文体学——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评介 520
39.1 引言 520
39.2 内容简述 521
39.3 点评 524
第40章 《语法构式:溯源》述评 527
40.1 引言 527
40.2 语法构式简述 527
40.3 述评 529
后记 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