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治: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苏州市平江社区体制创新探析(自序) 1
一 既有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辨析 2
二 苏州市平江社区体制创新 4
三 合作共治: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路径探讨 7
四 结语 9
第一章 平江社区研究缘起 1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1
(一)西方社区发展模式 1
(二)我国社区发展的历程及模式 2
二 研究内容及其局限 6
三 国内既有研究及述评 8
(一)社区自治问题 8
(二)政府管理的视角 17
四 国外既有研究述评 21
(一)关于社会变迁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21
(二)关于城市社区运行机制 24
(三)关于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 28
第二章 平江区社区服务和创新历程 40
一 平江区社会经济发展概貌 40
(一)平江区行政建制沿革 40
(二)平江区的经济地位与商业面貌 42
二 平江社区服务与创新历程 44
(一)平江社区发展历程 44
(二)平江区社区服务与创新成绩初显 47
(三)平江区社区服务与创新面临的挑战 48
第三章 平江社区服务创新 53
一 平江社区创新服务 53
(一)大观名园社区 53
(二)玄妙观社区 54
(三)娄江社区 54
(四)北园社区 56
(五)东园社区 56
(六)平江路街道历史街社区 57
(七)火车站社区 57
(八)环秀社区 59
二 平江社区体制创新架构 60
(一)推进社区体制创新的主要思路 60
(二)社区创新离不开党的领导 64
(三)社区创新的具体机构及职责分工 65
(四)平江社区创新的制度保障 68
三 平江社区体制创新主要内容 70
(一)1+4:体制创新模式 70
(二)社区工作站管理制度 73
(三)行政事务进入社区的准入制度 78
第四章 平江社区体制创新“老三篇” 82
一 政府篇 82
(一)政府主导机制 82
(二)明确规范用人制度 85
(三)完善部门间协调,创建社区协调机制 86
(四)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各地有益经验 87
(五)构建社区准入机制 88
二 基础设施篇 89
(一)平江社区基础设施概况 89
(二)平江社团活跃 101
(三)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坚实基础 103
三 民生篇 104
(一)工疗站和“免费午餐” 104
(二)街巷整治 104
(三)社保扩面 105
(四)开心生活热线 107
(五)“金乡邻”互助联盟 108
(六)“慢性病俱乐部”和“银铃管家” 110
(七)吴门医派青少年传习中心 112
(八)“9073”服务乐龄工程全面推行 114
第五章 “邻里亲情”与特色社区 116
一 政府出台和谐邻里方案 116
(一)指导思想 116
(二)实施程序与思路 117
(三)基本内容与特点 123
(四)措施强化旨在落实 124
二 “邻里亲情”主题 125
(一)“邻里亲情”丰富多彩 125
(二)“邻里亲情”事在人为 128
(三)“邻里亲情”重在自治 131
三 特色社区探索 132
(一)从“一居一站”到“多居一站” 133
(二)历史街区市民中心的职能定位 134
(三)历史街区市民中心的特色 135
四 城郊社区转型 139
(一)城郊社区变革过程 139
(二)城郊社区转型基本策略 140
(三)城郊社区转型主要启迪 142
第六章 平江社区人风采 144
一 养育巷社区:谷瑾 144
二 环秀社区:金莉萍 145
三 平江区十佳社工:谢文忠 146
四 观前街道小公园社区党委书记:李菊芳 147
五 观前街道:周华群 147
六 观前街道玄妙观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姚红英 149
七 观前街道西北街社区工作站站长:高志颖 150
八 平江路街道拙政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革琴 151
九 苏锦街道火车站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王林娣 152
十 桃花坞街道桃花坞社区的党委书记:王燕华 153
十一 城北街道大观名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工作站站长:纪萍 154
十二 相门社区党委书记兼工作站站长:王嘉洪 155
十三 新天地家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工作站站长:陶怀恩 157
十四 平江区十佳社区工作者新秀:徐凌燕 159
十五 平江路街道东园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尹克明 160
十六 钮家巷社区党委副书记:张英缨 161
十七 娄门街道东环社区东环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张志洲 161
十八 平江路街道东园社区:朱嫱 163
第七章 平江区社区服务调查分析与反思 165
一 平江区社区服务的居民需求调查 165
(一)情况汇总 165
(二)初步结论 167
(三)基本对策 169
二 社区体制创新绩效分析 171
(一)来自社会的评价 172
(二)来自社区居民的评价 173
(三)来自社区工作者的心得反馈 178
(四)来自社区协调办公室的测评 180
(五)来自专家、学者的评说 197
三 社区体制创新的交流与反思 198
(一)平江社区模式的阶段性小结 198
(二)平江社区模式的精神实质 200
(三)平江社区模式的反思与体会 204
(四)平江社区建设模式结语 206
后记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