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研究的现实意义 1
(一)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1
(二)群体性事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3
(三)信息的传播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对、处置的重要一环 5
二 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7
(一)研究群体性事件的专著 7
(二)研究群体性事件的论文 9
(三)研究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的文献 16
三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概述 24
(一)危机传播研究概述 25
(二)社会运动研究概述 26
(三)社会冲突研究概述 28
四 研究框架、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29
(一)研究框架、创新之处 29
(二)研究方法 32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与分类 34
一 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演变 34
(一)20世纪50~70年代:群众闹事 35
(二)20世纪80年代:治安事件 35
(三)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突发(性)事件 35
(四)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紧急治安事件 36
(五)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群体性治安事件 36
(六)2005年之后:群体性事件 36
二 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37
(一)现实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38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42
(三)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45
(四)群体性事件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46
三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50
(一)前人对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50
(二)本书对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52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59
一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宏观语境:社会转型与利益重新分配 59
二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结构性紧张与安全阀缺失 61
(一)作为诱因的社会结构变迁 63
(二)结构性紧张与怨恨 66
(三)普遍情绪与共同信念:仇官仇富与闹大 75
(四)社会控制能力与合法性认同感的下降 81
(五)安全阀机制与利益表达渠道的缺憾与缺失 86
第三章 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 93
一 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各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 93
(一)情景触发与群体磨合阶段:流言的框架建构与全通道式口耳传播 94
(二)群体兴奋与群体共意阶段:谣言的盛行与怨恨的动员 98
(三)社会感染与群体行为阶段:情绪的群体感染与行为的群体模仿 102
二 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内容特征 109
(一)道德震撼与怨恨延伸 109
(二)群体记忆与原型的唤起 112
(三)流言的政治化与普遍情绪 116
三 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道德震撼与怨恨动员 120
第四章 目标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 121
一 目标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内容特征:建构正当性 121
(一)正当性的内涵 122
(二)正当性与合法性、合理性的关系 123
(三)正当性的分类 126
二 目标型群体性事件对峙双方正当性建构的路径与策略 126
(一)正当性建构的路径 127
(二)正当性建构的策略 128
三 厦门PX项目对峙双方的正当性建构分析 131
(一)厦门PX项目对峙双方的正当性路径建构 132
(二)厦门PX项目对峙双方的正当性建构的来源策略 142
(三)对峙双方的正当性建构的话语包策略 146
(四)说服和宣传技巧 152
(五)反正当性策略 155
(六)PX项目案例分析结语 159
四 目标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利益冲突与利益动员 160
第五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 162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 162
(一)群体极化严重 163
(二)群体思维显著 167
(三)去个性化与语言暴力 175
(四)朴素的正义感、泛政治化思维与权利意识 177
(五)舆论审判 181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 184
三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触发与公共领域 193
第六章 群体性事件的媒体信息传播及政府与媒体的博弈 194
一 传统媒体报道群体性事件的框架 194
(一)蛊惑与教唆框架 195
(二)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 199
(三)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 201
二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控制—管理—合作 202
(一)政府与传统媒体博弈的形成 203
(二)第一阶段:政府与媒体的博弈策略——控制 204
(三)第二阶段:政府与媒体的博弈策略——管理 206
(四)第三阶段:政府与媒体的博弈策略——合作 208
三 新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 212
(一)“造势”与“溢散” 212
(二)行动动员与快闪行动 218
四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与新媒体的博弈:非合作—被动合作—主动合作 220
(一)政府与新媒体博弈的形成及其博弈的非合作性 221
(二)政府与新媒体的博弈:被动合作—主动合作 225
第七章 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 229
一 受害型危机认知:防卫抵制和“替罪羊”的辩解策略 230
(一)回击指控 232
(二)否认与澄清 233
(三)指明“替罪羊” 234
(四)抓捕“替罪羊” 236
二 事故型危机认知:寻找借口和技术错误的责任淡化策略 238
(一)强调技术错误 238
(二)寻找借口 241
(三)淡化责任与危害 242
三 错误型危机认知:追根溯源和完全认错的形象修复策略 244
(一)信息发布:公共信息模式与双向对等模式 248
(二)郑重道歉 250
(三)进行补偿 251
(四)修正行动 252
第八章 群体性事件预防的信息传播管理 256
一 从社会冲突理论视角审视群体性事件的功能与预防 256
(一)社会冲突理论概述 256
(二)作为社会冲突的群体性事件的功能与预防 260
二 从话语表达途径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和利益表达渠道 263
(一)民生新闻 267
(二)新闻舆论监督 269
(三)多元化的言论与互联网的论坛 273
(四)公民新闻 276
三 开掘阻止流言产生和澄清流言的路径 278
(一)发展“线人”和“新闻报料人” 279
(二)依据流言的类型采纳不同的澄清路径 280
(三)去除流言的集体记忆与政治化思维 282
参考文献 285